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2017年全国两会再次让世界目光凝聚北京。而在全球经济低迷,国际贸易下滑、“贸易保护”和“反全球化”暗潮涌动的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将走向何方?
随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这样一条条关于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措施,在2017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上逐项对外宣布,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送出了“定心丸”,增添了新的确定性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朋友圈在扩容
“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果惠及世界。在3月2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介绍,现在“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有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到目前为止,在沿线20个国家中,已经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打造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的合作平台,引导中国企业“集群式”往外走,目前累计投资超过了180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税收,还有超过16万个就业岗位。
资料显示,仅去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3个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到了145.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相关61个国家新签的合同总额达到1260.3亿美元。不仅仅是签了合同,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和完成。去年完成的营业额占到同期总额的47.7%,其中包括在巴基斯坦、土耳其、匈牙利等国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对改善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3年,中国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王国庆说,从那时起,“一带一路”建设是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3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引领亚洲带动全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已经逐渐为亚欧大陆各经济体所认可,也正带动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参与。专家认为,前期建设进展超预期,建设成效惠及世界,已经充分展现出
“一带一路”倡议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正步入发展黄金期,在投资合作上至少有三大切入口,即境外合作区的建立,基础设施的联通联动,帮助沿线国家加快其工业化进程。
普华永道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一带一路”战略下66个国家和地区的GDP平均增长率为4.6%,超过了新兴市场经济体3.6%的平均增速。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在不同地区可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为未来构建一个具有中方特色的区域合作机制。如在东南亚地区,可以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版,而在南亚可以转而寻求次序合作,建设经济走廊。目前还没有一个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可以为中亚、南亚等地区提供一个真正的区域多边合作机制的机会。
在李向阳看来,“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区域合作机制,跟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的最大区别是没有任何规则。现有的区域合作机制基本上是以规则为导向的。而“一带一路”几乎没有任何规则,只有8000字的白皮书。无论是互联互通建设,还是多元化合作机制,均以发展为导向。可以为未来亚洲最不发达的南亚、中亚、西亚地区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机遇。
在近期召开的“全球不确定条件下的亚洲经济前景”国际经济形势专题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各种区域合作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增加新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要“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对于此次论坛,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姚枝仲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这是一种新的机制,对于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和亚洲区域合作,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定于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对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推动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经济全球
化进程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