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融资助“美好安徽”走出新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融资政策巡讲走进安徽

作者: 吴浩
吴浩

    “建设美好安徽,必须坚持发展为上,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安徽省省长李国英在今年初的政府报告中,这番关于“创新”和“发展”的论述掷地有声。
    4月7日,当国家发展改革委财金司副司长罗艳君率领融资政策巡讲团走进安徽之际,“创新”再一次成为贯穿始终的主题词,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这显得格外应景。
    
“美好安徽”下好直接融资“先手棋”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天培在致辞时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安徽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2016年,安徽省经济继续保持稳健运行,增长8.7%,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在剖析其中原委时,张天培坦承,“这是与长期坚持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打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血脉是分不开的。”在安徽省“十二五”各项经济指标领跑中部的背后,是直接融资规模由2010年的500多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386亿元。
    7年增长近8倍,直接融资的“安徽速度”让人咋舌。这其中也绕不开本次巡讲的两大“重头戏”——企业债券和产业投资基金。据介绍,2016年安徽省共获批企业债券30支456.5亿元,居全国第3位;发行28支366亿元,居全国第5位。截至今年3月末,安徽省已累计发行企业债券132期1616.35亿元,支持了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亿元。
    比起风头强劲的企业债券,安徽省的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也不遑多让。近年来,安徽省产业投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省备案的私募基金592支,实缴资本2104.14亿元,居全国第9位,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其中的皖江物流产业投资基金就是在2010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设立的。
    安徽省大力推动金融和资本创新体系建设,不仅体现在对直接融资的重视上,也体现在对各类创新品种的娴熟应用上。据悉,在安徽省2016年发行的企业债券中,项目收益债、专项债、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等创新品种占到近半壁江山,且从今年拟申报企业债券来看,创新品种仍然是“主旋律”。

锐意创新企业债券走出大格局

    安徽运用直接融资的实践更像是一面镜子,其中映射的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宏大格局。
    2016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创新力度,丰富债券品种,进一步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要“根据发展需要,依法发起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公共服务发展基金、住房保障发展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类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
    中央文件一再强调的创新精神,也渗透于企业债券和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基因”中。企业债券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债券品种,自1987年国务院颁布《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以来,至今已整30年。在此期间,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存续规模迅速上升。据罗艳君介绍,近4年企业债券每年核准规模均超过了7000亿元,其中2016年超过了8000亿元,目前债券存续规模超过了4.4万亿元。30年保持活力的秘诀,其实就是永不止步的创新。
    罗艳君指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一方面大力简化企业债券核准程序,通过办事大厅阳光审批、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机构、科学设置发债条件等方式,提升效率,改进服务,强化企业债券促投资、稳增长、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各级发展改革部门积极性,创新企业债券存续期监管手段,防范系统性风险。
    以企业债券领域的信用建设为例,国家发展改革委除在债券核准中对信用信息重点关注外,还创新性地运用信用手段规范中介机构行为,从去年下半年起陆续公布了对评级机构和券商的信用评价结果,引起了业界热议。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尝试,其中安徽省研发的企业债券信用管理系统就很有代表性,可对企业债券申请、审核、发行、存续期管理进行全程跟踪,在企业债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监管创新外,为满足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融资需求,企业债券在品种创新方面也是颇有建树。此次巡讲中罗艳君重点推介的中小企业增信集合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可续期债券、债转股专项债券等8个专项债券,既契合了社会经济关键环节的需求,在使用上也更为灵活,对社会资本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如城市停车场建设专项债券直指“停车难”痼疾,各地需求非常强烈。据罗艳君介绍,仅在2015年这一个品种核准规模就超过了40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创新地提出,试点部分城市直接核定发行城市停车场专项债券规模,在规模内加速审批。目前已直接核定温州市150亿元、杭州市200亿元、成都市103亿元、威海市70亿元专项债券规模。
    又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内率先推出的绿色债券,甫一面世即引起国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其明确针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新能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12个具体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在发行条件方面也有诸多突破,率先在融资领域释放出支持绿色产业的信号。据悉,当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根据前期绿色债券核准发行情况,研究调整相关政策目录,以期更好地满足绿色低碳发展需求。
    
债基结合服务实体经济未有竟时

    “企业债券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显而易见!对于我们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发行企业债券的过程中,我们的财务审计制度更加规范,信用评级也得到提高。”江东控股集团副总经理任俊元如是说。
    本次巡讲参会单位之一合肥市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曾发行了全国第4支小微企业增信集合债券。该公司负责人方炜对于该产品既有感情,又不乏深入思考。“该期债券从实际效果看,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改善了本区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方炜表示,“但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部分小微企业因意识不到位、信息不对称,存在着资金使用不规范的问题,亟须通过信用等手段加强监管,控制其违约风险;另一方面,在发债成本较高时,可否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动态调整,确保债券存续期的实际利率始终保持在低于基准利率的某一区间,这样才能在转贷给小微企业时切实降低其融资成本。”
    赞誉也好,建议也好,这样的声音正是巡讲团最希望听到的,也为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了新鲜动力。
    在巡讲全国铺开的同时,“后方”的工作并未因高强度的“两线作战”而有所延沓,反倒在创新方面燃起了更大的激情。不论是去年底面世的市场化债转股专项债,还是正在抓紧研究推出的PPP项目专项债,均在前沿领域做出了有益探索。
    同样在巡讲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财金规[2016]2800号),引爆业界关注。2800号文以完善信用信息登记、信用和绩效评价的方式,对政府出资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运行进行事中事后管理,为促进产业发展和改善市场环境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在巡讲安徽站,罗艳君对产业基金的有关情况作了重点介绍,也得到了参会学员的热烈呼应。
    “债券也好,产业基金也好,都是在快速发展时期的重要融资手段。在用好这些手段的同时,也要控制其风险,关键在于资金和项目要匹配。最好在规划项目时,就明确好债券和基金的配套安排。同时还要注意产业基金的杠杆控制。”方炜评价说。
    更早之前,李国英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安徽省要“注重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全面跟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有效对接,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创新金融支撑体系。”
    无论是来自企业一线的声音,还是政府负责人的要求,都隐隐为企业债券和产业基金,乃至更多融资渠道的有机衔接、横向协同,揭示出了新的可能。而创新,就是其中最好的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