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采
日前,文化部印发了《“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围绕中央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古籍保护水平,切实发挥古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保护古籍,是一项花费颇大的工程,且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看不到直接的联系。即便如此,国家一直以来都在不懈余力地抢救古籍。由此引申出的一个问题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恰当处理的方法论是什么?重新辩一辩这个问题,也颇具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问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还是金木水火土的阴阳五行?是一字纳千言的唐诗宋词,还是一曲惊四座的京剧昆曲?是望闻问切的中华医学,还是柔中带刚的中国功夫?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只是其中广为人知的一小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包含了建筑、服饰、器物、饮食、节日、琴棋书画等等……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前人留下的遗产,传承至今,烙印着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独一无二的特色。然而,近年来关于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关系的议题时不时被摆上桌面,说明两者间存在着一些矛盾,需要理清关系,看清道路。
为什么会提出这一问题,从时间维度上看,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正在成为社会进步的制约。譬如: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讲求顺应、平均、不出头,这种被动适应的理念,有违于主动找事、主动挑战的批判精神。秉持这一理念,会磨去旺盛的求知欲,让人满足于现状,从而使得科技这一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不能尽数发挥作用,拖累社会进步的步伐。某种程度上,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在诘问缺乏创新的中庸之道。
又譬如:财经作家吴晓波笔下的中国商人,历朝历代靠科技创新发家致富的少之又少,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更青睐于官商勾结带来的垄断利益,由此也招致了风雨飘摇的命运。而这种对权力的天然依附,也源于传统文化中讲求尊卑有别的人伦思想和功利实用的“入世”文化。
从空间维度上看,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客观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也在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这其中,既有来自西方文明的迥异文化,也有同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文明的同宗变异,这些文化有的是形而上的理念,有的则是具有实体的器物。譬如: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正在影响着国人,甚至写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譬如:黑人节奏布鲁斯和白人的乡村音乐,今天在全世界都很流行,并由此衍生出爵士乐、摇滚等更多风靡全球的音乐类型。
由上所述,传统文化影响着当代社会,当代社会也影响着传统文化,这种情况下,如何摆正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何摆正关系:批判地继承,有益地扬弃
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理想状态?时至今日,人们达成的共识是:批判地继承、有益地扬弃。
为什么继承、保护和发扬仍是对待传统文化的主基调?笔者所能想到的原因大致如下:
其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历史上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除了惯性也有其必然性,如儒家的诚信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理念,放在今天亦不过时,且符合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和环境保护的科学发展理念。
其二,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才是文化的长久生命力所在。而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正是对人民群众想象力、创造力、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的肯定。
其三,每个民族流传下来的文化都是对本民族的历史见证,代表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特点。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我们如何标记自身?亚洲之东的雄鸡形状疆域不足以囊括分布于全球的华人,黑头发黄皮肤的人种特征不足以在亚洲辨认出中国,但靠着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拥有了一张最好的身份标签。世界人民可以在功夫、京剧、国画等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中读到中国。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理由,可以说明,在“批判地继承”中,“批判”只是状语,“继承”才是主语。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我们将不得不放弃,一些保护成本太高的传统文化将在客观中消逝;随着世界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在融入新的元素,另一些传统文化则在抗争中生存。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相比“弃”,“扬”仍应是主流。
批判是必需的,但必须谨慎
意识到了“继承”的必要性,那么如何理解“批判”?笔者认为,不妨遵循事前分类、事中监管、事后调整的原则,尽可能谨慎地批判,在精确识别出糟粕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传统文化。
首先,事前分类,对症下药。我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很大,必须分门别类,尽量精细化管理。如按照物质与非物质分,前者包括建筑遗址、文物古籍等,后者包括书法国画、传统技艺等;按照社会功用分,有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等。分类的好处是,既能厘清精华与糟粕的界限——在精华里制定相应的保护办法,在糟粕里确定摒弃的形式和程度;而且能明确对应的政府部门,有利于资源配置和后续问责。
具体来说,如对待一些礼制上的封建迷信思想,与当代科学精神相违背,甚至对社会发展起到负面作用的,就应该坚决摒弃,相关的例子如裹小脚;而一些难以用非此即彼来评价的思想,如中庸之道,则不妨辩证看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发扬其有益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
其次,事中监管,实事求是。“批判地继承”,有时候其实是一种对真正传统文化的打假和正名。综合格斗选手徐晓东6秒击倒太极雷公,某种程度上掀开了传统武术的真实面,即武术是和瑜伽、健美操一样具备健身、养生作用,而非防身御敌的神功。这种去神化,短期看对传统文化有冲击,但从长期看,则有利于避免更大的信任危机。
实际上,正是因为缺少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才导致了中国近代的悲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这些自我欺骗最终捧杀了一个泱泱大国。因此,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也要认清何为真正的传统文化,并清醒认识到其局限性。
最后,事后调整,与时俱进。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物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且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批判地继承过程中,也应辩证地看待,适时地调整。此时此地被继承下来的,将来也可能成为被批判的;此时此地被批判的,如果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后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也可以保留,甚至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此时此地采用甲方法保护的,以后可能会采用乙方式继承,等等。总之,对于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的内容、方式都应与时俱进,实时调整,才能实现谨慎批判、有益扬弃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