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崔立勇
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河南。安阳、鹤壁、新乡等地依托境内丰富的南太行旅游资源,“靠山吃山”,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将绿水青山变成潜力巨大的金山银山。
位于安阳市林州石板岩乡的太行大峡谷景区与居民区叠加,景区内分布着43个自然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日前随河南省旅游局、中国旅游报社主办的“2017美丽中国行”聚焦“老家河南·山水太行”活动进入景区,看到峡谷内民宅建筑就地取材,石街、石院、石墙与大自然浑然一体,村民把火红的花椒晾晒在石板屋顶上,游客远远就可以闻到花椒的香气。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到了秋季,村民们还会将各种农产品晾晒出来,五颜六色的特产与漫山的红叶相映成趣。
太行大峡谷景区改变了山村的面貌,村民的认同和支持也让景区获得了效益,景区和村民实现了双赢。近年来,“农家乐”也随着景区一同升级,以往提供常规的吃饭住宿,现在已经有了酒吧、咖啡馆、特色客栈。
太行山区高山连绵,沟壑纵横,山区的人们长期受大山封闭之苦。然而,这些贫困地区往往又是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扶贫因此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方式之一。
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使全国1万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记者从河南省旅游局获悉,河南省内92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有1065个列入旅游扶贫重点村,占比11.5%。
2016年底,河南省旅游局下发《河南省旅游扶贫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力争到2020年建设2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30个旅游示范镇、400个特色旅游村,带动全省18%以上的贫困人口(超过80万人)脱贫。旅游扶贫成为了河南省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鹤壁市旅游局副局长巩为民告诉记者,鹤壁市将传统村落保护、精准扶贫和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如今,桑园、西顶等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日客流量近万人,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上千人就业。
去山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已经成为很多河南人的新生活方式。在鹤壁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期间,去往山村的道路就会挤满私家车。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自己的父母已经在山村中避暑接近两个月,“农家乐”管吃管住,价格也不高。
22%面积是太行山区的新乡市,也在做活“山”字文章。地处太行山南麓的新乡辉县市,是老区、山区、库区,如今各个景区的家庭旅馆星罗棋布。
“全国最美村官”裴春亮是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把裴寨村带富之后,他又在太行深山革命老区的薄壁镇开发出人称“中原小九寨”宝泉旅游度假区,利用“太行山自然景观+文化旅游”进行精准扶贫。
景区开发后,裴春亮出资8000万元建设18栋现代化居民楼,配套学校、幼儿园、养老院、超市等基础设施,百余村民喜迁新居。宝泉旅游度假区营销副总经理宋福丽告诉记者,景区招聘优先吸收周边群众,重点关照困难家庭,而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培训后安排到不同岗位,贫困户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2016年人口大省河南接待海内外游客5.8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5764亿元。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河南省38902个旅游资源单体中,70%在农村,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以前大家在外打工,如今不少人回来在家门口干起了旅游。
旅游扶贫是实干,也是巧干,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遗存迎来八方远客,也让一个个山村焕发新的活力。据记者了解,河南省旅游局正在针对全国游客的不同需要,推出针对中青年自驾游客的“金秋太行自驾游线路”,针对大中小学生的“文化中原研学游线路”,针对老年团队的“山水经典休闲游”,通过线路将各个景区串联起来。
河南省旅游局局长寇武江认为,贫困人群在参与旅游产业发展中,逐步摆脱贫困,也增强了自信,感到了自尊,强化了自立。他说,旅游扶贫是一种平等的、有尊严的脱贫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