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 合力奏响“四重奏”

作者: 林强 邵鹏璐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林强 邵鹏璐

    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要求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奋力走出全面振兴新路子。作为黑龙江省发展的重要板块,置身“资源陷阱”,在经济发展出现历史性拐点、转型处于重要转折关口,大庆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庆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这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大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国彬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今后5年,大庆发展步入重大转折阶段,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展困难期还没有过去,结构性、资源性、体制性矛盾突出,迫切需要重构产业、重组要素、重聚动能、重塑环境,为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提供路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大庆发展充满动力、希望和潜能。国家支持东北振兴力度空前,龙江振兴发展全面加速,历史性机遇尤为难得;大庆油田“十三五”期间油气当量将保持4000万吨以上,全市资源禀赋、多元产业、城市功能、优良生态等综合优势集聚释放,为我们奏响‘四重奏’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重奏”:势起转型关键期

    可以说,“四重奏”是转型发展全面振兴关键时期的大庆,顺势而谋、借势而为、应势而生的“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之作。陈国彬表示,“四重奏”的提出是大庆市委、市政府在深刻分析大庆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形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研判;是对省委省政府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总体部署的具体承接;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龙江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的实践转化,必将引领大庆实现转型发展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庆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未来国际油气领域的困难局面还会延续相当时间,大庆要承受相当压力”。“要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动石油精深加工,推动油城发展转型”。“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把总书记的这些要求在大庆落地生根,就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力争在“十三五”期末构建起更具支撑力的多元产业新格局。

“四重奏”:激起发展最强音

    “‘四重奏’间密切联系、相互支撑。”陈国彬如是说。
    ——重构产业,加快打造多元产业体系。从既有市场需求增长空间又有自身鲜明供给优势的领域发力,推动接续产业多点开花、多路并进。
    ——重组要素,加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动融入国家生产力布局,加大市场化配置资源力度,力争在比较优势转化上有更大进展。
    ——重聚动能,加快培育新的供给主体。坚持创新促升级、扩量调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群壮大供给主体规模,推动新的发展动能加快形成。
    ——重塑环境,加快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大庆必须从最紧迫的关键处入手,从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营造尊商重企兴业的市场化环境。

“四重奏”:撸起袖子加油干

    陈国彬表示,大庆市发展改革委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发挥经济综合部门职能,积极适应新常态,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真抓实干做好新时期发展改革工作,为切实奏响“四重奏”,凝聚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新动能做出新的贡献。
    一是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助力重构产业。在项目储备、招商引资、前期手续办理、工程建设等环节,加大对重大项目支持力度,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达效,推动大庆市在构建多元产业体系上取得更大进展。巩固石油工业基础地位,加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和500亿级支柱产业、重点产业。通过扶持重点项目,壮大化工、汽车、电子信息、食品产业。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挖掘服务业关联融合潜力,完善提升休闲服务体系、流通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壮大现代服务业。
    二是抓好有利条件集聚,助力重组要素。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省里大力实施“五大规划”、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的有利契机,加强对上沟通协调,探索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创建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寻求国家对大庆民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给予更多的支持。进一步深化地企、市校、区域合作,大力推动地企合作开发小油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市校共建科技转化平台等重大事项,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包含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在内的全方位合作,借助黑龙江省与广东省建立对口合作机制的历史机遇,在全省统一框架下积极谋划与广州市开展对口合作,更好地服务大庆市转型振兴发展。
    三是抓好发展潜力挖掘,助力重聚动能。通过完善创业创新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盘活存量企业和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式,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集群壮大供给主体规模。通过深入研究优化要素配置、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品质方面政策措施,全力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促进市域经济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转变,加快构筑振兴发展新优势,推动新的发展动能尽快形成。
    四是抓好服务水平提升,助力重塑环境。坚持“领导开明、审批顺畅、执法公正、社会包容”原则,为油化大企业、为招商引资、为本土企业、为全民创业提供更好服务。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等措施,落实“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要求,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配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农村土地流转等重点领域改革,优化体制机制。强化“企业至上、服务为先”理念,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履职能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重商亲商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