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作者: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华斌
江西省婺源县篁岭景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华斌

“时有双鹭鸶,飞来作佳景。”今年秋季,成群白鹭做客赣州全南县大吉山镇斜溪村,它们或翩翩飞翔,或自在觅食,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美丽图画。
    像大吉山镇一样,江西各地生态景观随处可见。自去年8月中央出台《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以来,江西作为首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地区,在结合自身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破解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制约,先行先试、大胆探索,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江西作为中部地区的发展中省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面临着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立足于此背景,江西着眼于探索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路径和制度模式,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前不久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到2020年,江西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85.3%,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1%以上,鄱阳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面消除Ⅴ类及劣Ⅴ类水体,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显著下降,县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2.8%以上,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39微克每立方米以下,湿地面积不低于91万公顷,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6.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温室气体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使江西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基本建成。

创新机制助力生态新活力

    目前,江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湿地保有量保持在91万公顷,均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7%,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中央设立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出发点。结合实际,江西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初步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框架。
    早在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前一年,即2015年底,江西就立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省实施了河长制。目前,省、市、县、乡四级均明确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行政区域内总河长和副总河长,按流域共明确省级河长7人、市级河长90人、县级河长834人、乡级河长3824人、村级河长15029人,全省基层共设巡查员或专管员20105人、保洁员51249人。
    以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为抓手,今年6月底,江西立足省情,围绕“思路升级、制度升级、能力升级、行动升级、舆论升级”,全面打造河长制升级版。通过统筹河湖保护管理规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污染综合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和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湖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等措施,实现到2020年,赣、抚、信、饶、修五江(河)及鄱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90%以上,长江江西段自然岸线保有率73%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以上,主要地表水达标率85%以上,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等。
    “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付费。”为有效破解横向补偿利益协调难题,江西率先全国实行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了《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起符合江西省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这一新制度,既解决了生态补偿工作中补给谁、谁来补、补多少、如何补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是让江西省生态建设有了新方向、增添了新动力。

绿色考评指标过硬

    地方党委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江西构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破解生态发展导向落实难题,积极引导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树立绿色政绩观。
    江西已经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导向,将生态文明列为一级指标,并将其权重从2014年的16%提高到现在的19.35%。今年6月,江西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量化评价考评。
    目前,江西已经实行差异化考核评价,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意见,开展经常性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办法,进行精准追责、终身追责,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工作,并将进一步建立各类考核追责的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开展评价考核标准衔接、结果运用、责任追究工作。
    江西科学考评、终身追责的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为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江西正着手建立考核标准衔接机制,提高问责追责的效率和力度。

绿色产业促进发展升级

    打造“江西样板”,更加要求江西把绿色生态融入经济“血液”之中实现绿色崛起。探索出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为此,江西走出了一条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生态有序的农业体系、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和集约高效的服务业体系。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江西省发展改革委获悉,目前江西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1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3个,全省“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2902个。此外,江西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并定期公布能耗增长倒逼产业升级,出台一揽子措施保障工业向“绿”发展。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绿色生态真正成为了江西的最大财富、优势和品牌。
    下一步,江西将加快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速构建“五个新优势”。
    ——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生态制度新优势。重点启动流域综合管理等地方性立法工作等,并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排污权交易、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等试点。
    ——坚持系统治理,构建生态质量新优势。重点抓好火电行业排污许可、大气和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等工作,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等。
    ——坚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经济新优势。坚持培育新兴动能、提升传统动能“两手抓”。
    ——坚持示范推广,构建生态创建新优势。推动资源整合,加快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和平台,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样板。加快推进赣江干流地区、鄱阳湖周边地区、抚河流域、昌铜沿线地区等生态经济“样板”建设。
    ——坚持转化促进,构建生态惠民新优势。加快建立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与扶持贫困群众挂钩机制等。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西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五大理念为引领,围绕“生态自然之美、和谐文明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制度创新之美”,扎实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全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