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进入新时代 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

作者:
党的十九大报告摘录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先进制造 “强起来”的根本力道

    中国标准动车组取得突破并开始试运行,高精度数控齿轮磨床、数控冲压生产线等产品跻身世界先进行列,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ARJ21-700新型涡扇支线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正向着制造强国的目标砥砺前行。如何行稳致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许召元认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体现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及《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概念的提出,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党的十九大代表、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日前表示,近年来,芜湖市机器人产业率先建成全产业链,六关节机器人销量全国第一,量子通信形成商业化应用。
    中国建设制造强国既是现实的选择也具备现实的基础。多年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1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达到19.8%,从此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五大工程、九项任务和十大领域,这是制造强国建设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在《中国制造2025》引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突破万亿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数量达1276家。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企业纷纷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涌现出海尔、华为、联想、中国中车、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中国的汽车行业已经连续八年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汽车行业综合实力、产业结构转型、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诸多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我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的市场,新能源汽车的水平目前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1.8%,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38.2%,关键产品和装备智能化步伐加快,个性化定制、协同研发制造逐步兴起,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同时,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加快。机器人、增材制造等产业快速崛起,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目前,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经成立,国家增材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创新中心也已开始创建或筹建,北京、广东、湖北等地建设了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近期,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表示,“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国家,但核心芯片、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等产业链核心环节缺失,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主要问题。必须打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使创新成果相互衔接、集成,使财政资金和配套政策相互协调、配合,进而形成制造业新的发展动力系统。”
    因此,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3个重点为突破口,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正谋求深刻变革。李北光表示,“我们主攻智能制造,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分类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行绿色制造,以重大工程、项目为牵引,推动绿色标准、绿色产品、绿色企业和绿色供应链的全面发展,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融资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制造强国建设是一项战略设计,既要重视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也要注重自下而上扎牢底盘,夯实基础能力。要根据形势与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和完善相关领域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强化顶层设计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同时,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要素支撑、加大财税支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国家有关部门还通过落实《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大举措,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地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加快发展,推动形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区域联动、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国家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作用,设立“中国制造2025”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以市场化手段解决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 移动共享打磨中国创新“名片”

    最近,出现一个传遍世界的新名词——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在这“新四大发明”中,互联网元素格外鲜明。互联网经济不仅成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引擎,也正在走向海外,输出中国经验。“互联网+”已经渗透入经济、生活各方面,从线上走向线下,还走到了海外。
    近期,摩拜单车宣布在韩国水源市政府的支持下,正式将无桩智能共享单车服务引入韩国“生态之都”水原市。水原是摩拜单车进入韩国的首个城市,也是摩拜进军全球的第14座海外城市。截至目前,摩拜单车已进入全球9个国家,包括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摩拜单车进入水原市,除了为当地市民和游客提供便捷、经济、环保的短距离出行服务外,还能够通过出行大数据,为城市规划部门改善交通设施提供参考。
    中国的共享单车正骑向世界更远的角落。不久前,ofo小黄车正式宣布进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和葡萄牙卡斯卡伊斯市,自此ofo小黄车全球化战略开启后已进入了16个国家。不同于前辈们“拷贝”国外经验将其本土化,或者在创业几年之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年轻的共享单车企业自诞生初期就带着国际化基因,共享单车也成为中国展现创新水平的一张“金名片”。据外媒entrackr消息,中国共享单车ofo公司正计划在明年上半年进军印度市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ofo小黄车覆盖范围已超180座城市。共享单车正处于融资高峰时期,资金需求量较为庞大,海外市场的品牌延伸有利于提高资本关注度,推进投融资合作。
    近来涉足“互联网+”的上市公司得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而且作为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计划,它也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行动计划对改造传统产业、打造新引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极具重大现实意义。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体现在互联网可以打破传统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性,并降低交易成本,提升行业经营效率。
    未来的五年正是“互联网+”转变成经济新动能的关键性时期,互联网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云存储、大数据应用、云计算与产业结合、可穿戴移动设备、物联网将成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能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关键助推器。届时,共享经济和大数据的全面产业化将从概念模式转换成实体经济,这也是中国未来五年能否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
    如今,我国每天平均有超过6亿笔微信支付产生,拥有5.2亿活跃用户的支付宝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上线使用,摩拜和ofo提供5000多万次骑行,饿了么、美团、百度外卖三大平台产生超过2000万份外卖、1亿件快递包裹被发往世界各地……五年来,得益于4G网络的广覆盖,移动互联网迅速占据了国人衣食住行的各个场景,不仅深刻变革着经济运行模式和百姓生活方式,还为层出不穷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原动力。从互联网时代的跟随模仿,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理念模式输出,中国互联网行业不断蜕变,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与国外巨头并世而立,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如是说。截至今年6月30日,全球十大互联网上市公司中,来自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和网易等五家公司榜上有名。阿里巴巴市值达到4721亿美元,超越当时亚马逊的4719亿美元,获得全球最大电子商务公司的称号。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
    美国《彭博商业周刊》评价说,中国公司在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方面正在引领全球趋势,特别是在超级计算机、智慧交通、数字支付等领域。“中国式”综合创新成果不断输出,正在改变世界的面貌。有“印度版支付宝”之称的印度最大移动支付平台Paytm,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电子钱包,用户数达2.2亿。该公司创始人维杰·夏尔马曾多次前往中国杭州“取经”。在他看来,除了覆盖理财、银行、保险以及信贷的宽泛业务模式值得借鉴外,支付宝“简单、安全、快速”、“一站式服务”、“知托付”等商业理念也很值得研究。
    “中国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地位”,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工信部公布的材料显示,中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超81万亿元,位居全球之首。苗圩表示,网络的发展,催生了各种创新应用,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未来将加快网络提速降费的步伐,助力数字经济发展,让消费者进一步享受到发展成果。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全球产业版图举足轻重

    10月11日,在2017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发布城市大脑1.0,宣布城市大脑接管杭州128个信号灯路口。杭州作为城市大脑最早落地的创新城市,试点区域通行时间减少15.3%,高架道路出行时间节省4.6分钟。在主城区,城市大脑日均事件报警500次以上,准确率达92%;在萧山,120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缩短一半。
    其实,包括缓解交通拥堵在内的城市治理只是人工智能未来大显身手的部分领域。近几年,中国人工智能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6%,2016年的市场规模超过230亿元。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全球的近25%,占亚洲总数的68.67%。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累计超过1.57万项,位列全球第二,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与图像、智能机器人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已经处在世界领先水平。赛迪顾问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为1683.9亿元,预计2018年将逼近27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到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超过439亿元,未来3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8%。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一项被列入规划。
    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培育壮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兴产业。
    2017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战略发展目标。该规划明确展示了中国的雄心:3年内人工智能总体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30年,AI理论、技术、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这一关键技术的支撑。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大数据总量占全球数据总量的13%,大数据相关产业收入达到3640亿元,大数据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
    中国人工智能在学术、产业、应用、生态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令全球瞩目,成为全球人工智能版图上极其重要的一极。而在人工智能的角逐中,自然不能少了BAT的身影。
    2017年,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强调百度将不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百度的人工智能战略由三大板块组成:致力于自动驾驶的Apollo、专注智能语音服务的DuerOS、技术研发与场景探索的AIG。
    阿里巴巴则在本月中旬的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达摩院”,引入顶尖科学家,并表示3年内在研发上的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达摩院”首批公布的研究领域也包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机自然交互等在内的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腾讯的AI布局主要以业务为驱动,如发布人工智能语音平台“小微”,构建其智能服务开放平台。腾讯总裁刘炽平此前曾表示,“人工智能具有战略意义,我们会对AI进行持续、长期而有耐性的出资,因为我们坚信这是令人振奋的长远出资,而不是要在短期直接发生收入。”
    今年5月,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自乌镇智库的张晓东在“人工智能甲秀论剑”论坛上放言,中国AI正在全力追赶美国AI,甚至在某些领域逐渐超越美国。尽管中国在融资规模上跟美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在AI企业数量上正逐渐追赶美国,并且在专利申请数量上已经远超美国。在NLP、计算机视觉等AI主要领域的论文也已超过美国。
    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与张晓东的观点大致相同——该机构研究人员认为,美国总体上比中国领先,但中国在特定领域开始显现出竞争力,与美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互联网用户、最活跃的数据生产主体,在数据总量上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的算法具备了与美国竞争的实力。
    展望未来,由数据、计算力和算法三方合力推动的这波AI浪潮波澜壮阔,未来的10年、20年将是AI大放光彩的时代。这是时代赋予中国的机遇,通过将AI与智慧城市、5G、无人驾驶、物联网等有机结合,中国在数字化智能时代有望领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