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东
    去产能是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痼疾,尤其在重化工业比重大、国有企业比重相对较高的东北地区来说,产能过剩已经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笔者认为,这其中国企改革是去产能的难点,也是关键。
对比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从行业分布角度看,江苏80%国企集中在科技、基础设施、能源、媒体、新兴产业、金融、投资等领域;上海60%国企集中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以及功能性、保障性的重点领域;而东北的地方国企则大多是竞争性领域企业,这些竞争性领域企业的特点是老、重、剩。
    从企业经营状况看,东北的地方国企营利能力下降。而盲目投资、扩大产能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前些年,钢铁、有色、船舶、工程机械、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的产能过剩,大多存在国企投资失控、效率不高、投资成本过大等因素。而且一旦建成达产,要想把产能压下来或者转产,尤其是关闭破产,可能性比较低。员工失业、税收下滑、政绩考量等,谁也不敢承受这样的风险,根本无法解开这个紧紧的套。而其结果是市场愈发混乱,企业日子愈发难过。
现状
    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东北地区的国企改革还有许多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企经营机制不活。主要表现有: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企业行政化色彩浓厚,高管人员套用行政级别,薪酬反映不了人才价值,金融证券等行业人才外流严重;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还不健全等。
    ——股权开放度不高。绝大多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仍不合理,特别是集团层面,国有独资企业数量较多,占比达80%以上。在已完成股改的企业中,也仍存在国有股占比过高、混合所有制企业少的问题。
    ——央企改革滞后。东北央企数量众多,总计达3183户;而且块头大,大多属于重化工业领域。央企加大投资固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越是上大项目,当地的产业结构就越加偏于重化工业,形成一种特殊的“路径依赖”。而央企一旦出现亏损,不仅拉动地方经济总量下滑,还会出现难以填补的“税收窟窿”。
    ——国有企业历史包袱沉重。
药方
    要解决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从2016年开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党中央就突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其中的政策措施要点:一是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二是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三是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四是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五是严格控制增量,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六是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笔者始终认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占比大,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东北的优势所在,始终是东北振兴最为重要的条件和基础。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也是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应把国有企业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去产能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清除历史包袱,化解各种风险,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