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评级多元化是国内外评级市场的共识共势

作者: 杨虹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杨虹

    向外资评级机构开放国内债券市场的政策正式落地。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2017年第7号公告,明确了境内外评级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业务的要求。这意味着以穆迪、标普、惠誉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机构将可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中国债券评级市场。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表示应提倡不同评级机构从不同角度发出声音,丰富投资者的选择。一方面,评级市场的开放有助于国内评级市场的多元化,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可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一定程度也能推动本土评级机构执业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国际评级市场目前由国际“三大”垄断,多元化程度不足,还缺乏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有力声音,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界有识之士应充分利用中国影响力共同做大做强中国信用评级品牌,改变国内评级机构在世界评级体系中的弱势地位。

评级市场正式开放

    评级业对外开放是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的初步成果之一。今年5月,《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早期收获》,收获清单中即包括,中方将允许在华外资全资金融服务公司提供信用评级服务。
    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在服务业领域取消了“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的外资准入限制。
    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积极的角度展望,外资进入对有序开放评级市场、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国际化、提升评级多元化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目前,境外投资人在我国债券市场持有比例不足2%,远低于发达经济体超过2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超过10%的平均水平。

倒逼国内评级业发展

    此次评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之后,将倒逼行业发生变革。随着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本土评级行业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国际评级机构短期内在中国债市的业务范围有限,短期内国内评级业立即出现洗牌的可能性较低。但从长期而言,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必然伴随着评级行业的逐渐接轨,倒逼国内评级机构抓紧步伐提升自身评级技术和综合竞争力。
    对于国内评级机构来说,外资机构进入,会使相当一部分现有的评级机构面临全方位冲击。罗光表示,三大信用评级公司垄断了全球90%以上评级业务,年评级业务收入至少是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12倍,掌握着全球评级话语权,进而影响全球资本流动。与此同时,中国评级机构仍主要服务于评级的监管需求,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力有限,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评级数据积累、评级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国际“三大”仍存在显著差距。
    “当务之急是改变国内评级机构在世界评级体系中的弱势地位,做大做强中国信用评级品牌。”罗光表示。
    面对外资的强势来袭,国内评级机构并非毫无竞争优势可言。罗光认为,国内评级机构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理解更为到位,对国内发行人信用风险的特征掌握更为深入,评级结果更符合监管和国内投资人的使用习惯,因而在国内债券市场具有一定优势。
    “债券定价权主要取决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目前以国内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决定了债券定价权仍主要掌握在国内投资者群体中,以及获得国内投资者群体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手中。”罗光认为,中国债券市场通过QFII和债券通等机制引入国际投资者日益提速,国际投资者及其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境内发行的债券的定价影响将日趋提升。“对于中国信用评级机构而言,要想保留甚至强化自身对债券定价权的影响力,必须加强与国际投资者之间的持续沟通和交流,按照国际投资者的需求提供评级产品,才能获得国际投资者的认可。”罗光说。
    
加大力度培育本土品牌,服务“一带一路”

    在罗光看来,国内目前存在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盲目迷信的现象,对其固有缺陷认识不到位,对其垄断全球评级话语权乃至中国债券市场评级话语权的后果未引起足够重视。
    “评级这个行业对市场的影响力和杀伤力不能轻视。”罗光举例说,国际“三大”一度垄断了俄罗斯国内评级市场,2015年初,美欧因克里米亚事件联手制裁俄罗斯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把俄罗斯主权信用评级降至“非投资”级别,并下调或暂停了俄罗斯相关主体的信用评级,导致俄罗斯经济承受了更大下行压力。一方面,暂停评级导致俄罗斯相关主体发行的相当一部分融资债券降低了吸引力,债券市场出现流动性问题。另一方面,遭遇降级降低了俄罗斯获取国际资金应对危机的能力,同时导致大量资本从俄罗斯外流,使俄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复杂。正是因为体会到了评级市场旁落的后果,俄罗斯从2015年启动了评级行业监管改革,由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进行统一监管,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注册管理,形成了由两大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占据主导地位的评级市场格局。
    罗光认为,中国需要拥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分享国际评级话语权,评级市场在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扶持,二者缺一不可。建议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充分认识评级行业的特殊属性,将扶持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分享国际评级话语权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应利用中国影响力推动各国政府、投资人和发行人逐渐降低对国外评级公司的依赖,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力度培育中国的民族评级品牌。
    “作为国有信用评级机构,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义不容辞,我们要尽快做大做强,分享国际评级话语权”罗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