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将学科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

作者:
    南京大学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和相关工作基础,着力打造四大平台,建成具有南京大学特色的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意、创造、创业“四创融合”的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三个协同”的体制机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已成为南京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双创”主体、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抓手。

完善创业人才培养和流动机制

    截至目前,校、院两级共同建设平台课、行业课、嵌入式专业课等“双创”课程246门;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的2门创业慕课成为奖学金课程,选修人数超过2万人。近期,南京大学举办江苏省和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江苏省高校创业园管理人员培训班;3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工作组、全国20余省(市)教育厅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高校负责人等150余人考察学校“双创”示范基地。2016年,南京大学成为江苏省唯一同时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的高校。
    长期以来,南京大学为加强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共建了一批校外政产学研平台,有效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流动,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释放研究型大学创新能量。从高校到政产学研平台,教授的科研团队转变为创业团队,科研成果转变为创业项目,形成人才与项目双要素的联动,有效提升成果转化效益和成功率,摸索出成果与人才“双要素”共同转移转化的新模式。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学科优势的“势能”如何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能”?南京大学用行动做了最好的诠释。自示范基地建设以来,南京大学建成福建长汀“双创”基地、盐城大丰技术转移分中心等9个“双创”支撑平台,通过平台及孵化创业企业(包括大学生创业园孵化企业)增加就业人数2800余人,“双创”项目建设拉动的投资约4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约3亿元。
    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分平台与430家环保企业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是国内领先的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基地。2016年孵化9家环保高技术企业,服务企业235家,带动辐射区相关产业产值36亿元。

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近期即将出台《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停学创业管理办法》和《南京大学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前者的特色是允许在校学生在学业发展路径和创业实践发展路径上进行交互选择,帮助创业实践的学生灵活就学和方便创业;后者探索将创新创业改革课程学分以及境外交换学习获得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学分进行认定,要求所有学生选修2个创新创业实践学分。
    ——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创业导师制度。
    已制定《南京大学学生创业导师聘任与管理办法》,计划三年内聘任邀请600位来自企业、法律、专利、财务、金融界和创业投资领域的行业专家和精英,建立一支兼具创业经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创业导师队伍。截至目前,全校已经聘任330位创业导师,他们将以不同形式和角色参与到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教学任务中,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辅导。
    ——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创业扶持基金。
    学校设立专项扶持基金,鼓励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探索实践,包容失败。按照《南京大学学生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创业学生可以从学校获得5万~200万元不等的创业扶持资金。大学生参与各级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可以获得1万~5万元的项目经费支持。
    (本版稿件均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