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老乡“有家也有业”

作者:
转文

上接A1版

    忻州,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横跨燕山-太行山和吕梁山两大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区,有2222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797个,占全省3350个的23.8%,是山西省脱贫攻坚最大的主战场。
    “反思‘十二五’期间易地搬迁存在的‘富搬穷不搬’‘越穷越难搬’的问题,忻州市委决定实施整村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特别是整村搬迁,是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忻州市委书记李俊明说,“今年实施432个村,其中216个行政村将撤村销号。3年内将完成797个村、1.94万户、4.76万人,占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的54.7%。”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广西把深度贫困地区、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等作为整村搬迁重点区域,对贫困发生率50%以上、集中居住50户以下、50%以上群众愿意搬迁的村屯,一律纳入整体搬迁范围。搬迁群众主要依托城镇、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进行安置。
    四川藏区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安置用地缺乏、建设成本较高。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四川省突出问题导向,努力推动实现精准搬迁。一是精准识别贫困户,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审查公示、逐级审批的程序,对搬迁户进行严格核实,实施动态调整,努力实现“零差错”。二是提高政策执行精准度。坚持分片区实施差异化补助,做到搬迁不举债。对藏区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按照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补助,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不低于70%,确保贫困群众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对无力自筹资金的通过社会扶贫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坚决避免因为搬迁背负沉重债务。三是提高资金安排精准度。资金向藏区彝区45个深度贫困县倾斜,在选址、规划、设计方面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统筹起来,通过集镇安置、县城安置、园区安置“挪穷窝”“拔穷根”。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介绍说,要进一步做好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把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中之重,集中攻坚,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应搬尽搬”,优先安排搬迁建设任务,足额保障资金需求。鼓励“三区三州”统筹搬迁结余资金、财政涉农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支持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同时,按照实事求是、应搬尽搬的原则,引导地方采取整村整组搬迁方式调整搬迁方案,让生活在区域性整体贫困地区的群众彻底“拔穷根”。对边缘贫困户实施同步搬迁的给予必要支持。指导各地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政策,为整村整组搬迁提供资金来源。

    后续脱贫,让住上好房子的群众过上好日子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让搬迁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这就要看后续脱贫工作是否扎实有效。
    从2014年起,我国将每年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2016年扶贫日当天,易地扶贫搬迁论坛在京召开,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承办,以“精准搬迁、精准脱贫”为主题,围绕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和政策考虑展开深入交流。2017年,该论坛以“聚焦后续脱贫发展,增强群众内生动力”为主题,深入探讨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的路径和政策,对后续脱贫提出了不少好的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地区司了解到,“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各地在全力推进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后续脱贫措施落实,着力提升搬迁质量与脱贫成效。
    贵州、河南、内蒙古等省份把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通稳定脱贫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搬迁群众增收有渠道、脱贫有途径。河南新县建成“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示范基地175个,覆盖所有集中安置点,带动2708名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内蒙古安排约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搬迁后续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搬迁户在产业链上持续稳定增收。宁夏要求要在劳务移民安置初期全力以赴创岗位、抓帮扶、促就业,努力做到“六个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就业安置清、失业原因清),及时为劳务移民提供就业帮扶。陕西加强对搬迁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将扶智和扶志相结合,大力推广道德评议、村规约束、公益诉讼,创建“五星社区”,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自主脱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为避免“从村头搬到村尾”,合理选择有利于脱贫的安置方式,重庆推行“五个集中”安置方式,引导搬迁群众有序向中小城镇集中、向工业园区集中、向旅游景区集中、向农业基地集中、向农民新村集中。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将提升后续脱贫发展能力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为,每个安置点都要制定脱贫发展办法,让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大户带动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让每个搬迁户至少有意向脱贫措施;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导搬迁户开展土地流转、信贷资金入股,增加财产性收入。
“对单个搬迁群众来说,住进的是‘新房’,失去的是‘老家’,有‘房’不一定有‘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应该让搬迁群众对新房有‘家’的归宿感,才能真正融入。”四川省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认为,对整个搬迁群体而言,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单纯空间位移,更是综合小型社会的重组,不能只重“搬迁”而轻“后扶”,应加大后扶力度,真正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
    宣汉县位于四川省最东边,是全国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4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94万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11049户、38179人,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干不了、创业有想法没办法”的问题,宣汉根据年龄结构、所需既能,结合当地实际和政府设岗、企业供岗、自主创业的需求,分层分类开展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人手一技。据统计,去年和今年,宣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932户、24320人。
    杨椠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为根本遵循,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国务院明确的目标任务,坚持项目建设与后续脱贫两手抓,进一步聚焦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群体,进一步强化督导考核和问题整改,严防搬迁“后遗症”,不断提高搬迁质量和脱贫成效,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