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赢利模式在哪里?

作者: 王晓涛
资料图片
王晓涛

    新兴的共享经济不必担心没有主角。在各地的网约车新政相继出台后,原本的主角滴滴等网约车平台开始潜心适应新政的变化——四轮的汽车走了,两轮的单车随之而来,并迅速扛起共享经济的大旗。
    摩拜、ofo成为新的主角,对于年轻的共享经济来说,共享单车的速度并非空前,食品外卖和洗车也都藉站在互联网的风口而迅速升空,不过有的行业升得快跌得也快,如当初以“一元洗车”而备受瞩目的那些洗车APP,由于没有真正的赢利模式,在烧尽了投资方的资金后很快就关门大吉了。
    共享单车会重蹈洗车网的覆辙吗?看看每天地铁、车站周围如同潮汐般聚散的单车,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但如何找到赢利的模式,却答案难觅。与网约车相比,共享单车不仅同样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原有市场并不存在类似出租车公司那样的传统经营者,因此其发展不会遭受来自原有经营者的明显阻碍。这是共享单车有利的一面。当然,与网约车只是一个平台的经营者不同,共享单车属于重资产,其所面临的具体经营事务应该更为复杂——至少不会比网约车少。
    今年以来,随着共享单车的大规模投放,随意停放、挤占公共空间、影响正常通行及环境景观等问题随之而来。上述问题都是年轻的共享单车公司必须正视并要努力解决的,同时,共享单车也必须正视如何寻找到可持续的经营模式,毕竟资本方是要求投资回报的。
    在许多论坛和会议上,摩拜、ofo取代滴滴成为共享经济的代表,在他们的经验分享中,我们还看不到赢利的增长点在哪里,当然,他们更多地是将目光投向如何收集挖掘所掌握的客户信息,如打造智慧交通,理论上似乎很完美,但赢利的实际效果却乏善可陈。
    回过头来再看昔日的主角滴滴,是否找到了赢利的途径呢?有媒体统计,截至目前滴滴总共进行了17轮融资,融资总额累计达到196亿美元。那么,滴滴的钱都花到哪儿了呢?从其2017年的部分投资看,滴滴的投资基本上围绕智能出行、新能源、全球业务网布局。的确,大数据给了滴滴进行商业想象的空间,基于大数据基础建立的高精地图,滴滴开始涉足自动驾驶、AI交通技术、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共享出行服务。
    对其方向是否正确虽不可妄下结论,然其赢利无疑还需要更多时间。如今原本基本上江山一统的共享出租车市场却又新添了变数,美团继今年2月在南京试运营打车业务后,日前宣布要扩大市场范围,准备初步覆盖7个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和厦门。其与滴滴打车的市场重叠,势必引发巨头间新的竞争。
    对于滴滴而言,新开拓的自动驾驶、AI交通技术、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共享出行服务尚未实现赢利,原本风平浪静的国内市场却又硝烟再起,这多少让人始料不及。
    市场似乎又要开始一轮新的轮回,孰胜孰负并不重要,但问题是如何赢利依然未找到合适的解,共享出行的求索之旅还要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