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压非保民”精神指导下,民用“气荒”的阴霾正在逐渐消散

保民用气:国家对民生的承诺

作者: 郭丁源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只要是民生用气,无论是合同内还是合同外,都要无条件予以保障。”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不久前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掷地有声。她表示,针对近期北方地区天然气供应短缺现象,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多项措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增供保供措施,建立联合监测调度机制,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而近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出台的《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以下简称《取暖规划》),是我国第一次制定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规划,综合统筹协调基础设施改造、财政补贴、电力、煤炭、天然气和环保等多方面的工作,力保民生供气不出问题。不仅如此,油气供应商也纷纷表态并行动起来,“三桶油”已经开始加大互联互通、增加进口力度,实现多措并举联手保供,保证天然气市场的稳定供应。
    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眼中,天然气消费还未达到“气荒”程度。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今年民用天然气的年消费增速并不高,而且国际市场上天然气的供应整体仍是供大于求。”不过,随着能源消费的低碳化转型,未来我国化石能源中的天然气消费仍将经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期仍要未雨绸缪保障市场的稳定供应。安迅思研究总监李莉表示,事实上,着眼于未来的天然气需求增长,油气企业已在加大合作力度,比如中俄液化天然气合作的亚马尔项目,以及中石化参与投资的阿拉斯加项目,都将成为我国天然气供应的重要力量。

“煤改气”是能源清洁化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煤炭集中利用率在60%左右,大量散煤被用作中小锅炉燃料及农村取暖,初步估算全国每年散煤消费量在7.5亿吨左右。环保部曾对京津冀地区销售的散煤质量进行抽查,发现煤质超标普遍,北京超标率为22.2%,天津超标率为26.7%,河北唐山、廊坊等4个市平均超标率为37.5%。研究显示,烧1吨散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电煤的10倍以上。散煤燃烧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的重要原因,在某些城市部分时段,散煤污染排放甚至超过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
    面对散煤污染,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纷纷拿出对策,清洁采暖行动持续推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有400万户居民以各种比较“清洁”的方式取暖。客观来说,今年是“大气十条”实施以来的第五个年头,也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收官考核之年。按照“大气十条”的要求,目前,全国已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等近20个省份颁布“煤改气”相关政策。
    今冬以来,华北地区迄今尚未出现长时间的严重污染天气,这与“煤改气”和“煤改电”这种“双替代”方式的大力推进有一定关系。今年11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46微克/立方米,北京PM2.5累计浓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4%,较2013年同期下降35.6%。京津冀实施的区域协同治理与推行“煤改气”政策下能源不断清洁化之成效初步显现。
    针对其他地区,《取暖规划》要求按照由城市到农村分类全面推进的思路,加快提高非重点地区清洁取暖比重。根据预期,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雾霾严重城市化地区的散煤供暖清洁化,形成公平开放、多元经营、服务水平较高的清洁供暖市场。

统筹规划 层层落实

    随着“无煤化”的推进,“煤改气”成为目前一个较好选择。今年以来,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11月份,全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209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9%,其中,国内生产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0.5%。进口天然气817亿立方米,增长28.9%。
    不过,入冬以来,全国各地突然天然气供应紧张,“气荒”不绝于耳,很多人把因归于民用供暖的“煤改气”。事实果真如此?
    原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姚强表示,今年天然气需求量增加是全方位的,工业、发电、化工和民用全面增加,而今年强劲的经济势头下工业用气、天然气发电量的增加比预期迅速;从新增的1.3亿立方米/日天然气用量分析,“煤改气”仅占30%左右。“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是需求侧超预期规模的增长,和供应侧始料未及造成的,供给侧上,出现了海外资源掉链子的情况。”
    对此,国家高度重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千方百计挖掘潜力增加产量。”孟玮表示,在确保安全生产前提下,加快天然气产能建设及地面配套工程投产,尽最大努力挖掘气田增产能力。组织上游气田满负荷生产,12月份已实现增产400万立方米/日。在此基础上,明年1月份全国再增产约400万立方米/日。
    其次,进一步落实LNG现货采购。今冬明春采暖季原计划采购进口LNG共248船,合气量245亿立方米,日均供气1.62亿立方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安排到港接卸时间,增采46船进口LNG,增加资源供应约41.9亿立方米,日均增加供气2800万立方米左右。
    同时,有序开展资源互济,实现“南气北调”。在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通过油气企业之间资源互换,增加北方取暖地区天然气供应。12月以来,已在不同企业间通过资源置换调剂近1800万立方米/日,预计近日可进一步增至1900万立方米/日左右。
    另外,充分挖掘能源品种替代潜力。12月8日,与环保部协商,经北京市政府同意,启动华能北京热电厂燃煤应急备用机组,置换出天然气200万立方米/日。同时,组织地方和电力企业适量压减燃气发电机组用气,较12月初压减发电用气800万立方米/日。合计已落实置换天然气使用1000万立方米/日。
    再者,充分发挥储备天然气调节作用。保持各大储气库持续满负荷采气,采气量接近8000万立方米/日,同比增长30%以上。启动金坛储气库应急采气。
    除此之外,还要发挥非居民大用户的调峰作用。优先压减“三桶油”企业系统内部炼厂、油田热采、LNG液化厂用气,增加对社会的资源供应;适量压减直供化工、甲醇、LNG液化厂、化肥等非居民用气1500万立方米/日,确保民生用气不受影响。

“无煤化”应循序渐进

    从年初京津冀划定“禁煤区”、禁煤、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到供暖期气站基础设施未按时完工导致居民无法供暖,再到大规模的“煤改气”导致天然气价格疯涨、造成“气荒”。但是,我们也要警惕一些无中生有的“气”评论,那些不客观的舆论也会为当下供暖工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惑。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社论《让公共政策更有民生温度》称,“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是我国北方地区改善大气质量的有效手段,从长远来看,也是推广清洁能源、优化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改”,而在于“怎样改”。其实,“煤改气”不仅事关大气污染防治,也牵涉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深层次问题,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此次华北局部地区出现“气荒”是多重因素叠加,政策上的一刀切、执行上的操之过急,也是一个原因。因此,推进“煤改气”须统筹兼顾,除了要算政治账,也不能忽视经济账、供需账,更应把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要想方设法让群众的屋子暖起来、热起来。
    现实中,公共政策往往难以一步到位,谋划决策需要多一些全局意识、问题意识、过程意识。对此,在用气高峰时段资源供给难以同时满足民生和工业需求的情况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会同相关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保障民生用气放在首位。
    温暖过冬,“煤改气”没到位的允许煤炭取暖,这是保民生的要务。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强调,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居民供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煤改电”“煤改气”没到位的允许使用煤炭取暖,全力保证煤炭资源供应,保证燃煤供热机组正常运行。有条件的尽可能做好洁净煤供应工作。目前不具备条件的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取暖习惯,以确保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煤改气”到位的前提是要确保供气,包括提前和超出原有改造计划已实施改造的新增用户,也包括之前因种种原因尚未落实供气合同的用户,只要是民生采暖用气,都将确保供应,供气有缺口的地方要认真落实“压非保民”方案。也就是说,只要是民生用气,无论是合同内还是合同外,都要无条件予以保障。同时,各地要确保用气用电安全,尤其是农村地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保护环境和保障供暖,从来都不是互相矛盾、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核心要义,都在于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脚于增强老百姓获得感这一根本目的。让公共政策多一些人文关怀、民生关照,我们的发展也必将更有质量、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