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国企共筑平台解决固废处理行业痛点

写在中国葛洲坝集团与北京环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之际

作者: 荆文娜
丁丹/摄影
丁丹/摄影
    针对行业发展难点,应打破原有“收破烂”式的废旧物资回收方式,尝试新的合作发展模式,即在最前端就与环卫作业进行融合。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荆文娜

    2017年12月20日,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葛洲坝集团”)与北京环境卫生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环卫集团”)合作签约仪式在京隆重举行。未来,葛洲坝集团将与北京环卫集团共同打造首都全口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双方将组建合资公司协力推进平台建设工作。新组建的公司将旨在通过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解决行业发展痛点,从而引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此次合作是双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重要指示精神,落实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具体实践,实现对首都产生的废纸、废橡胶、废织物、废塑料、有机废弃物、危废等废弃物的全量资源化处理,大力提升首都环境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北京环卫集团总经理张农科在签约仪式上表示:“通过与葛洲坝集团的合作,我们要为城市构建一条真正低碳、绿色的产业链条,把各个城市的代谢体系建设完整。北京探索成熟后,经验模式可向外辐射。”

可回收物回收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近年来,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这一战略目标,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对城市固体废物的全量收集、科学分类、安全处置和充分利用已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据有关人士介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品质的改善,可回收物商品属性趋弱,越来越多的可回收物混入生活垃圾,如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织物、废金属等,总量已达到生活垃圾总量30%左右。这些可回收物没有得到有效的资源化利用,加剧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的压力。
    与此同时,可回收物回收行业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集约化发展水平差,回收效率低下,末端利用设施不全,存在“二次污染”,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四个服务”的要求差距较大,与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要求不匹配,行业亟待转型升级。

制度要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在政策层面,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建立以资源化为基础的固废处置利用平台提出了总体目标和方向。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目标,要求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也提出,要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高标准建设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等文件,要求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动新型城市发展;开展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协同发展行动,建设跨区域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发展重大示范工程,探索形成一批与城市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废弃物处理模式,为城市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保障。
    有专家指出,在国内外的城市管理实践中,资源化作为垃圾处理的三大原则之一,呈现出了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显著特征。瑞典等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由减量化、无害化向以资源化为主导的转变。以瑞典为例,形成了再生利用、生物处理、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等四大垃圾处理层级,本土产生的垃圾填埋比例不到1%,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9%。瑞典的模式为首都固废处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路径。

央、地国企合作效应“1+1>2”

    回顾葛洲坝集团与北京环卫集团近几年的发展轨迹和业务布局,此次“强强联合”符合双方的发展战略。
    近几年,葛洲坝集团在环保领域迅速崛起,先后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污泥污水治理及固废处理等领域取得突破,环保业务初具规模。其旗下全资子公司葛洲坝绿园公司依托重组后的葛洲坝环嘉公司等,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35%的技术能力,初步形成了涵盖可回收物全领域的业务网络,显示了不容小觑的技术和资本实力。
    而作为首都环卫行业的龙头企业,北京环卫集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承担了首都环卫服务和固废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保障任务,同时将“大环卫一体化”服务拓展到全国40多座城市,成为我国环卫行业产业链最完整、规模与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化实业集团之一。近年来,环卫集团积极落实首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将产业链向环卫服务的最前端延伸,协同回收生活垃圾和可回收物,探索构建固废全品类利用能力,在环卫领域影响广泛。
    这两家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因为城市固废处理理念的高度契合和优势互补,再加上共同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联姻”。葛洲坝集团副总经理郭成洲谈到两家企业的“强强联合”时表示:“未来,葛洲坝集团将与北京环卫集团一起,助力首都构建全口径的固废处理设施,并使之成为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的示范工程。”
    北京环卫集团副总经理罗伟表示:“双方都十分重视固废处理利用业务,不约而同地将资源化利用作为解决城市固废处理难题的主导方向,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他认为,葛洲坝集团在资金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北京环卫集团在固废处置方面积累了成熟的运营经验和先进的技术,这种共享互补的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优势,在京津冀地区循环经济协同发展领域打开一个新局面。
    葛洲坝集团董事长聂凯表示,两家公司彼此间的合作并非简单的“1+1=2”的关系,合作的宗旨也并非简单为了盈利,而是出于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葛洲坝集团在国际发展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将国际社会责任观引入我国,通过“强强联合”,与北京环卫集团一起引领我国环保事业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形成,从而更好地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争当固废处理“排头兵”

    此次合作,双方都投入巨大、期待颇高。双方将依托北京环卫集团在废纸、废橡胶、废织物、废塑料等可回收物分类处置领域的产业基础,以即将成立的葛洲坝京环公司为主体,打造全品类全周期固废处置利用平台,应收尽收,着力实现对首都产生的废纸、废橡胶、废织物、废塑料、有机废弃物、危废等废弃物的全量资源化处理。
    “资源化是主导方向,使城市固体废弃物得到安全处理、有效利用,这一点我们绝不含糊、不打折扣。”罗伟说,“到2020年,我们要形成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的能力,为北京市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贡献我们的力量。在保障北京可回收物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为京津冀地区环卫公共服务一体化提供支撑,努力成为全国固废处置利用领域的‘排头兵’。”
    北京环卫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母秉杰提醒,应警惕社会上泛化地针对“资源化”概念的炒作。他强调,将来双方合作新成立的公司应注意避免几个问题,例如受利益驱动,推广单一的垃圾处理技术;又比如简单地用一座城市混合垃圾产生总量来设定垃圾处理设施规模。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简单地按照垃圾产生量付费的方式,难以解决垃圾减量化的难题。
    母秉杰表示,新公司的一个很大作用就是针对上述行业发展难点尝试新的合作发展模式,应打破原有“收破烂”式的废旧物资回收方式,在最前端即与环卫作业进行融合,社区或单位的环卫作业人员要将垃圾分类收集、废旧物资回收与日常环卫作业融为一体,只有这样形成体系后,才能打破原有的模式。未来新公司要关注这些难点问题,真正从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系统解决城市垃圾分类、利用和处理问题。母秉杰还强调,未来新公司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和利用的重点放在京津冀地区,尤其是要深耕北京,服务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