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讯 前方记者张洽棠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表示,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驱动的新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亟待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打破固有学科之间、校企之间的藩篱,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改革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机制,造就符合新时代和未来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
    钱锋认为我国工程专业设置过细,工程人才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设置、调整的灵活性不够,不利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新的工科专业。而且,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所需的课程开设滞后,促进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动力和机制不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难以推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学科和院系间泾渭分明、难以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影响工程教育质量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高校工科教师队伍‘非工化’趋向日益增加,绝大部分教师的工程实践止步于实验室模拟。”他表示。
    钱锋建议,要建立健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团队和项目平台,探索建立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个性化培养,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面向产业高层次工科人才需求,制定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规范;建立并完善多方协同的工科育人模式,尽快出台促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指导意见;健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提供条件保障与支持,实质性提高工程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实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