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前方记者|张洽棠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亟需促进公共资源布局均衡化,以疏浚阻碍人口向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外围区域流动的“堰塞湖”。
究因
张占斌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长期以来,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小城镇之间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堰塞湖”,阻挡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客观上阻碍了城市体系的发育成长。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2000~2016年,4个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及31个省会城市市辖区的常住人口分别增长85%和43%,而236个地级市市辖区和359个县级市的常住人口分别仅增长19%和9%。在城市内部,中心城区人口增长也大大快于外围区域。
张占斌表示,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基本都已经放开了户籍,但为什么人口依然主要选择流向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城市的中心区域?根本原因就是公共资源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各区域之间布局的不均衡。比如,全国著名的中学、高校、医院基本上集中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而在城市内部,优质教育、医疗等重要公共资源也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中心城区,甚至形成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的断崖式分布。
张占斌认为,造成公共资源布局不均衡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我国城市体系的行政级别特征。长期以来,与我国行政区划相对应,我国城市体系呈现出显著的行政级别特征,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不仅能够争取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增厚财政基数,而且在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分配中也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就能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
其次,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在我国,从小城镇、到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特大城市,基本上采取了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政府普遍地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投放到中心城区,直至造成中心城区的人口过度集中和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
破题
张占斌表示,促进公共资源布局均衡化有两个重点任务,一是促进公共资源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之间的布局均衡化,补齐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共资源不足的短板;二是促进公共资源在城市内部各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之间的布局均衡化,补齐城市外围区域公共资源不足的短板。
那么,如何促进公共资源布局均衡化?张占斌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继续发挥政府在公共资源供给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在任何经济体制和发展阶段,政府始终是公共资源供给的主体,其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共资源具有纯粹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性质,会导致市场失灵,私人资本一般不愿介入,只有依靠政府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解决公共资源提供中存在的信息不完全、价格失灵、供给不充分的问题。
二是政府在公共资源供给中的主体作用具有一定的惯性。过去,政府在公共资源供给中的主体作用非常突出,绝大多数城市的重要公共资源的供给都由政府承担。“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政府从公共资源供给主体地位上大范围迅速退出,社会资本主体不能及时补位,必然会导致公共资源供给主体缺位、供给秩序混乱。
——改革和完善政府在公共资源布局均衡化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在公共资源供给中具有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就能在公共资源均衡化布局中发挥好主导作用。改革和完善政府在公共资源布局均衡化中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有两条:
一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加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支付力度,破除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难题。
二是完善考核体系,将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外围的均衡发展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地方政府改变“一城独大”和城市单中心扩张的城市布局和发展模式,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外围区域,而不是主要集中到大城市、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区。
——积极发挥市场在公共资源均衡化布局中的作用。
坚持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市场在公共资源均衡化布局中的积极作用。而其重点是要用好PPP。一是放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更多领域,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二是加快顶层设计,加快推动PPP立法,统一PPP规定;三是强化法制意识,防范PPP实施过程中政府爽约和企业失信;四是构建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吸引民营资本积极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