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文
上接1版
“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保证有限的扶贫资源真正用于帮助贫困农户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贫困特征建立起有利于解决区域整体性贫困的制度环境,促进实现共同发展和合作脱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举例说,比如,可以重视贫困地区整体发展环境的改善,探索建立瞄准到户与整体帮扶相结合的贫困瞄准机制。
扶贫更要扶智扶志:消除精神贫困是关键
贵州,一直以来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7年,贵州完善顶层设计,动员各方力量,集聚攻坚资源,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7.75%,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然而,一方面成绩斐然,另一方面贵州对于当下精准脱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和总结: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对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认识还不够,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得到全面有效激发。
事实上,不仅仅是贵州,2017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脱贫攻坚要防两个“陷阱”》的文章,文中提到,贫困户享受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有的贫困户干脆“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专门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他强调,要加大深度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培育力度。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深有感触。他建议,必须将精神贫困的消除纳入到扶贫工作的考量之中,如果不首先解决内在思想观念上的贫困,扶贫工作就会事倍功半。
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受访专家认为,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更加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对精神扶贫越来越重视。一些地方采取教育扶贫从孩子抓起的方式,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产业扶贫中注重把贫困人口吸纳到现代产业中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涉及精神扶贫的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认为,目前扶贫工作的难点不在物质,而在于如何做好精神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自强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