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凭海而兴,向海而生。
4年前,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应运而生。
4年后,一串串亮眼的数据勾画出其奋斗的身影。
地区生产总值从2313.44亿元到3212.71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75.3亿元到243.7亿元;海洋生产总值从589.9亿元到1019亿元;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8.59%到52%;累计引进产业项目超过1000个,总投资过万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从100余个到近200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673元到39665元;市场主体数量从10.6万增长到22万……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
“新区的特质是‘新’,动力是‘试’,改革创新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时隔四年,青岛市委常委、西海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建祥的话言犹在耳。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砥砺奋进的四年里,改革是最核心的“线索”,创新是最精彩的“篇章”。
聚焦政府效能建设,在山东省率先实行“一窗受理、受审分离”工作机制。新区整合全区35个审批职能部门的123个受理窗口,设立13个综合受理窗口,全口径受理企业群众申办的所有事项,变“群众跑腿”为“内部流转”,让企业群众“只进一个门、只跑一次腿、办成所有事”。
针对现有土地单一性质用地管理与目前复合性产业发展现状的矛盾,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一地多用”,使土地的灵活集约高效利用成为可能。
全面取消社会投资类项目前置审批,持续推进“多证合一”、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等试点,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
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新局面,构建起“以网格化巡查为基础、信息化支撑为手段、多元化参与为关键、社会化服务为目的、精细化管理为标准、法治化保障为根本”的六化治理“黄岛模式”,新区被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优秀区”称号。
建立健全城市扶贫机制,实现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创新“资本收益型”扶贫新模式,整合农村扶贫资金,通过国有企业购置运作商业资产,以稳定可持续收益增强“造血”功能,实现475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65个贫困村全部“摘帽”。
整合全区人才资源,成立“招才中心”,一改人才工作“九龙治水”、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局面,新区人才总量达47.6万人。
建立全新的激励机制,在让“有为”者“有位”,让无为者“退位”。在全国率先推出“容错免责”的制度,让“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不再是优秀企业的专利,也成为政府行政的文化。
2018年1月1日开始,《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条例》正式实施。“这为新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开发开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主任李奉利说。
动能转换,提档升级
抓项目就是抓新的增长点,就是培育新动能。四年里,青岛西海岸新区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000余个,总投资过万亿元。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项目竣工落成,打造集影视拍摄、制作、发行、交易等全产业链于一体的世界影视新中心,开启中国电影“重工业化”新时代。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启用,搭建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平台,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家海洋基因库。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存量变革、增量崛起等新旧动能转换十大工程。组建家电电子、石化、汽车、船舶海工等四个千亿级产业联盟,创出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属地服务“三位一体”的行业共治新模式。家电电子、船舶海工、汽车、橡胶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均占青岛市的“半壁江山”;家电电子产业基地成为青岛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聚区。
城市建设,量质齐升
城市品质是品位和质量的总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在诞生之初就确立了“主城区-城市组群-特色小镇”这一全新城市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精致有序、特色鲜明、生态宜居的品质之城。
现在,开门有绿,推窗赏景,啤酒之城、影视之都、音乐之岛、会展之心“四张国际名片”熠熠生辉,这里已经成为青岛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去年,新区旅游人次突破2200万,旅游业总收入达2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3%和20.6%。
作为城市建设点睛之笔的特色小镇,新区创造性地引入区属国有企业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累计投资1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0多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8个,农业农村焕发新生机。
城市在发展,离不开城市路网的合理布局。青连铁路铺轨全线展开,地铁13号线实现全线轨道贯通,1号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董家口疏港铁路路基工程全线完工,开城路二期提前一年半全线通车……一张大的交通网已经显露端倪,为新区“舒筋活血”。
砥砺前行,奋勇争先。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在奋力书写新时代的新区样本。
(作者单位: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