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在国际上被称为“触摸世界的窗口”和“诱人的城市面包”——

会展经济:积聚新动能 助推城市发展

作者:
2017年10月第17届广东国际汽车展示交易会上,参展汽车品牌超100个、展出整车超1500台,展出面积达15万平方米,创下广东国际车展展出面积、参展品牌数新高。广东国际汽车展示交易会新闻中心/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见习记者|陈鹰
    “会展经济”这个名词你不一定了解,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展会你一定听说过也接触过。特别是金秋十月,各地的展会、博览会更是扎堆:动漫节、机器人展等展会带人们领略精彩纷呈的文化,而汽车节、房交会、糖酒会、婚博展等则带来一场场消费盛宴。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内共举办4022个展览,平均每天新开11个展会,在部分城市,市民甚至可以“天天逛展”。

会展经济的“蝴蝶效应” 掀起城市经济增长“新浪潮”

    “亚马逊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会掀起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场风暴。”而会展经济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
    据测算,国际上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即若某一次会展的直接收入为1,则对如餐饮、交通、旅游、酒店等相关产业的带动收入为9。每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会展活动所带来的经济聚集“内生”效应,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拉动就业等多个方面具有强大的引领、辐射、集散功能。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球会展业每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会展经济直接产值近6000亿元,直接拉动经济产出达5万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6%。
    正因为会展经济背后拥有如此巨大的经济产业链,因此很多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会展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特别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力地推动我国的会展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逐渐转变,行业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和新亮点。如1957年创办的广交会,历经61年改革创新发展,已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实物商品交易会之一。截至第123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约13237亿美元,累计到会境外采购商约842万人次。作为中国外贸第一促进平台,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缩影和标志,更是为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
    会展经济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作用也不容小觑。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为承办世博会,上海市在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建设中投入200多亿元,无论是高速公路、铁路还是航空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上海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提前十年,整个上海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良好的公共设施、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完善的住宿、餐饮等服务,有效确保了世博会观众及参展商的需求得到满足,直接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实力和风貌。

我国会展越来越国际范儿 世界会展产业渐“东移”

    国际市场上把会展经济、旅游业、房地产并称为世界三大无烟产业,这三大产业也由此成为城市名片、城市经济助推器的代名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步入“新常态”的中国渴望有更多、更大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2015年2月,国务院下发《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大中国品牌海外推介力度,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与此同时,加快贸易促进平台建设,培育若干个国际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级会展平台。
    今年1月,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第十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介绍说,2017年我国出国举办展(博)览会增速虽然放缓,但整体规模依然保持增长态势,全国100家组展单位共赴70个国家举办展(博)览会,参展1549项,较2016年同比增长3.82%。同时,我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稳步提升,全国88个组展单位赴3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展628项,较2016年同比增长4.3%。在这些展览会中,机械类、纺织服装皮革制品类、交通运输物流类等专业性展览会数量占所有展会数量的77.9%。他特别提到,2017年在阿斯塔纳世博会上,中国馆先后组织北京、上海、山东省22个省区市3000家能源企业赴哈萨克斯坦开展交流,共签署70项合作协议,总金额达到70亿美元。
    一系列国际会展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也为我国的会展行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在国际展览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7年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将为国际市场带来更加巨大的机会,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双向需求将带动世界展览业加速“东移”。一方面,国际会展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步伐加快,米兰、汉诺威等国际展览业巨头纷纷在中国移植或者举办新的展览会,成绩斐然。另一方面,外资会展企业纷纷与国内相关机构合作,成立合资会展公司,共同举办展会。英国I2I会展集团与中国纺织行业贸促会合作,共同举办中国国际针织博览会;成都市博览局与励展博览、博闻UBM、意大利罗马会展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仍面临“大而不强”的困境 急需培育新的会展业态

    虽然我国展览数量、面积和展馆数量都已经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目前我国会展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大部分组展企业实力较弱,鲜少响当当的品牌。如何突破“大而不强”的困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展馆建设有“过热”倾向,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些城市在建设展览场馆时,并没有认真考虑市场需求,更多的是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志,而不是满足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行为。事实上,场馆本身只是一种条件,并不能自动创造市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展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在10%~30%之间,必然会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一位不愿具名的会展公司员工则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与庞大的展馆数量相比,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务于展览产业的公司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会展从业者素质亟待提高。他透露,目前大多数的从业者都是“半路出家”,比如从前做平面设计的,如今搞起会展空间设计,导致一些会展总体水平不高,无论是设计、创意还是服务等方面,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2004年,我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目前,我国的会展教育已形成完整的专业学历梯次体系,2017年招收会展专业本科、专科学生的高校达到创纪录的290所,招生总数约1.5万人,发展规模位列全球首位。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积极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我国从展览业大国向展览业强国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这是国务院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展览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必将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新的战略导向的落实,必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会展业的持续增长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国家战略也在进一步催生新的出展项目。今年9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闭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支持中国有关的商协会和企业每年赴非洲举办中国自主品牌商品展,把中方知名品牌和优质产品带进非洲,同时支持非洲国家在华举办各类贸易促进活动”。
    有预测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全球会展行业将以5.1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18年,全球会展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55.2亿美元,其中,新兴市场如亚太和中东非地区将迎来高速增长。
    国际展览业协会主席科拉多·佩拉博尼说,中国展览的国际化程度可以更高一些,在邀请更多国际企业和组织来国内参展的同时,中国组展单位可以更多“走出去”,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展览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实现与全球同行业的交流碰撞。

    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通过举办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从而创造商机,并带动若干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会展到处有,到底哪家强?在我国,由于各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地理位置、开放程度等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会展业已基本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华东会展经济产业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华南会展经济产业带”,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城市为龙头的“中西部会展中心城市”和以大连、哈尔滨等城市为中心的“东北边贸会展经济产业带”。这些会展经济产业带和会展中心城市通过准确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了相互协调、各具特色、梯次发展的互动式会展经济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