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鼓励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后期风险有望逐步缓和

作者: 王文欢
王文欢

    目前来看,股市面临的环境在边际改善,避险情绪料将减弱。而金融数据相对稳定,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基本面对债市的利好也相对有限,利率难有下行趋势,短期或仍将维持震荡走势。
    一是股权质押风险有望逐步缓和。股权质押作为一种融资工具,是当前上市公司大股东最主要的融资工具。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共有2423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未解压,占全部A股68.2%,合计质押总数达5966亿股,较2018年初增加近1800亿股,质押总市值为3.9万亿元,大股东未平仓总市值9852亿元,大股东疑似触及平仓市值2.95万亿元。虽然目前真正遭遇强制平仓的公司并不多,但接近平仓线的公司较多,潜在风险较大。
    为此,监管层也在积极鼓励多方力量参与化解股权质押风险。比如,深圳设立专项工作小组,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降低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债权方式上,由深圳国资委旗下的高新投等作为管理机构来执行,将接盘濒临爆仓的股份,不设置平仓线,质押率可以达到七成,同时降低利率;股权方式上,由于国资投资平台执行,发起设立股权投资专项基金,直接收购上市公司股权,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布了与深圳国资接触的进展情况。除了深圳之外,杭州酝酿支持辖区上市公司方案,北京海淀区政府也计划帮助海淀区股票质押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化解风险,目前地方国资接盘民营企业股权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另外,此前银保监会也表示鼓励保险机构更积极参与解决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综合来看,随着多方力量的参与,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稳定市场的预期,同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公告料将增持或者回购股份,叠加目前A股估值已处于历史底部,后期继续下跌的空间或不大。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此次利率的下行主要由股市大跌推动,若股市继续下跌空间有限,对债市的利好也将减弱,反而需要注意股市反弹对债市的负面影响。
    二是融资需求依然稳定,口径调整不必过度解读。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38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2210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如果剔除地方政府专项债券,9月老口径的社会融资规模实际上较8月略有下滑。那么,应当如何看待社融口径的调整?
    首先,地方专项债券发行也是社会融资需求的一部分,央行将其纳入社融统计口径无可厚非。地方专项债的发行对现有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带来了干扰,为保持统计数据的客观性,需要将地方专项债发行纳入社融统计。因此,此次央行统计口径的变化是顺应社会融资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的适时调整,不必过度解读。
    其次,目前经济确实存在下行压力,市场对此也存在一致预期,分歧仅存在于下行压力大小的判断上。从预期的角度看,融资需求小幅下滑是符合市场预期的。从实际情况看,剔除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老口径社融数据也仅仅是略低于预期和8月水平,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因此就不能够得出融资需求已经超预期恶化的结论。
    最后,非标和债券是拖累社融的主要因素,银行表内贷款稳中有升。此外,如何看待信贷结构的变化?9月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表现亮眼,中长期贷款则表现偏弱,有观点认为这反映出实体经济融资结构的恶化,从而得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结论。笔者认为,无论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还是票据融资,都是有效的融资需求,并不存在中长期贷款必然优于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的逻辑。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信贷规模的增减反映出的融资需求的强弱,而非信贷期限结构的变化。
    (作者系华创证券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