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汪清流”到“汪清一流”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智力支持助力汪清发展侧记编者按

作者: 成静
编者按    

    导致贫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因此,精准扶贫不仅仅是具体战术层面的工作要求,更应该体现为战略上、原则上、理念上的要求;不仅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扶持措施,还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抓住了精准扶贫的精髓,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定点帮扶贫困县吉林省汪清县提供了一个高规格、高智力密度的战略规划方案。调研组的专家们把汪清县的发展要素归结为六种颜色:红,即红色旅游;黄,即东北虎豹;蓝,即蓝天和光伏板;绿,即森林资源;黑,即黑木耳;白,即白衣民族朝鲜族。正如该中心主任史育龙所说:“脱贫攻坚战有完成时,但发展没有完成时。”这六种颜色完美地概括了汪清的发展定位,也为脱贫之后的汪清呈现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未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成静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专家团队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我们做的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问题找得非常准,措施建议分析得比较透彻,非常符合汪清的实际。有了这个策划,汪清脱贫攻坚的方向更加明确、清晰。”在11月13日召开的汪清县脱贫攻坚战略策划研讨会上,汪清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卢立国说。汪清县地处吉林省东部、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从2007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始对汪清进行定点帮扶,帮助当地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从2016年以来,利用自身优势,对汪清进行了以智力支持为主的精准扶贫。今年7月9~13日,由该中心理事长李铁带队,一个10人组成的调研组赴汪清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了9个乡镇的20多个贫困村,后经过缜密的研究讨论和修改,形成了《汪清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征求意见稿,为汪清脱贫摘帽和未来发展描画了一张漂亮的蓝图。

认清短长,徐图未来

    汪清县地处边境地区,离俄罗斯和朝鲜都不算远。幅员面积9016平方公里,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辖8镇1乡3个街道、200个行政村,总人口2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44万人,朝鲜族占26.4%。在调研组看来,该县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工业发展滞后,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县。然而,这里又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在充分了解汪清县县情的情况下,调研组分析了汪清县的区位与交通、产业、人口城镇化、生态、区域外部环境以及发展环境六大方面,提出了战略定位和发展策划。
    根据汪清县“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显示,该县所辖乡镇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自然屯通硬化路率为93.2%,高于全州和全省水平,整体而言,内部道路状况较好。“然而,汪清县的对外交通联系不畅,这成为了汪清发展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规划院战略所所长杜澍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汪清县整体上处于吉林省交通优势较差的地区,特别是纵向的“延吉-龙井-和龙-长白山”轴线对交通支撑不足,不仅制约了汪清县融入区域交通网络,也进一步制约了“长白山-延边”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发展。
    人口外流严重是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制约因素。杜澍告诉记者,汪清的城镇建设其实是不错的,城镇化率达到了国家平均水平,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也不断提升。然而,近些年,年轻人外流现象严重。而且,朝鲜族要快于汉族。“所以,未来应该把如何控制人口流出作为一个工作要点来抓。”杜澍说。
    在对汪清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后,调研组认为该县资源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然而,产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如黑木耳的精深加工、光伏产业以及旅游业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生态方面,调研组认为,该县的生态环境良好,水量丰富、空气优良、动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资源利用粗放,难以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经济效益。“如何切实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把绿水青山有效转化成金山银山,将成为汪清县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和发展潜力之一。”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窦红说。
    不过,调研组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发现尽管区域经济乏力,但汪清县的发展具备潜在的外部机遇,尽管发展模式陈旧,但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些都将在未来汪清县的发展中增加不可忽略的一笔。

前后接续,谋划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调研组深入调研,详细座谈,并没有将目光停留在脱贫攻坚这个眼前的目标,而是放眼未来,深入研究了脱贫与发展的关系,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我们在汪清调研,发现汪清近些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到2020年消除贫困、实现小康的目标应该是能够完成。然而,我们所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脱贫以及脱贫后如何更好地发展两个问题。因此,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专门的策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政策研究部处长王大伟说。
    围绕这个思路,调研组对汪清的发展提出了四大战略定位: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服务区、吉林省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与流通基地、固边兴边节点城市、旅游和休闲养生目的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新民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即将建设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涉及汪清县70%的县域面积,这是事关汪清县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汪清县未来的发展一方面要为生态环境和物种保护提供最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合理探索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张新民说。
    汪清的黑木耳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年栽培总量6.5亿袋,年产2.3万吨木耳的产业规模,成为该县第一产业中的主导产业。然而,调研组认为,目前的产业形态还比较初级,缺少精深加工,需要提前实施多元化产业配置和产业升级,并延展产业链。“我们建议,在黑木耳的产业基础上,拓展其它优势农副产品种养殖,加强绿色和有机产品的生产,实施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可以将黑木耳的菌包通过互联网向大城市延伸,让大城市的家庭不出门就能采摘到自己培养的木耳。”张新民说。
    另外,调研组认为,针对汪清县这样的人口流失地区,通过发展吸引和锚固人口与产业,对于边境地区的总体安全有着重要的价值。
    最后,张新民表示,汪清县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夏季气候,适合通过发展季节性旅游休闲,带动常年旅游的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在延边州内进一步整合资源,与延边州共同打造汪清生态旅游的品牌,成为位居吉林省前列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与吉林省乃至东北的主要旅游资源加强联系,力争成为大区域旅游线上的节点。”张新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