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0年改革开放,价格改革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浙江省的价格改革始终秉持“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从本期开始,本报将以历史篇、创新篇和惠民篇三篇刊登浙江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调控机制的改革历程。40年改革,在“浙”里生发,更从“浙”里再出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蔡若愚
千百年来,钱塘江逶迤而行,在中国江南之地折成了一个“之”字。因水之折,浙江之名由此而来。浙江,亦如钱塘江,在这里发生的价格改革,昂扬着“永远在路上”的斗志与执着。
1984年,当一群心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中青年学者在位于浙江德清境内的莫干山聚会,集思广益谈论起步不久的改革时,大概未曾想到,这一次在“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理论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上的集体发声,会对中国此后的价格改革路径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价格体系必须改革!”成为莫干山会议上的共识。
沿着莫干山会议的记忆回到过去,不难发现,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价格改革就已经在浙江萌芽、生发、探索、突进,并搭建出了价格监测调控制度的雏形:在“浙”里,传统价格调控方式渐成历史,当融入经济、法律等手段后,价格调控变得润物细无声;在“浙”里,价格监测工作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它成为了市场定价范围不断拓展的“航标灯”。顺着历史沿革,浙江价格监测调控制度体系弘扬时代旋律,呼应改革需求,不断探索前进……
三次通货膨胀 监测调控体系初具雏形
早在1979年,浙江省便从较大幅度提高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开始,走出了价格改革的第一步。同年,浙江省首次发放了食品价格补贴,缓解了当时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
沿着时间轴回到1985年,从这一年开始,价格改革市场化步伐加快,价格总水平上涨趋势明显,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通货膨胀。1988~198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轮通货膨胀几乎是接踵而至。此次通胀治理过程中,浙江采取了一系列综合调控措施,特别是以行政手段有力控制经济总量平衡,经济发展迅速降温,价格上涨过猛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到了1993年,考验再次来临。在大幅提高基础产品价格、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大幅提高粮食、水、电价格,大面积放开价格等一揽子价改措施集中推出的情况下,1993~1995年出现了第三轮通货膨胀。
三轮通货膨胀,三次“临阵扛枪”,毫无疑问,浙江省顶住了压力,释放出强大的改革动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行政手段的浙江省价格调控体系在改革中初具雏形。1995年,浙江省物价局提出以各地新涨价幅度作为控制物价上涨工作的评价指标。1996年初,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物价工作实现物价控制目标的通知》,落实物价调控目标市、县长负责制。自此,形成了政府首长负责、部门分工落实,齐抓共管,全程调控,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价格进行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价格调控,肩负国民经济价值形态的综合协调任务。在这一历史阶段,浙江省价格调控也经历了由直接控制价格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的转变,在稳定浙江物价方面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
也正是在治理通货膨胀这一时期,价格监测体系初步建立。浙江省物价局监测预警分局首任局长徐建明回忆,正是在应对改革开放之后第三轮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浙江率先完善了价格监测制度。“总的来看,尽管在前两轮通货膨胀中,价格监测体现的作用并不明显,但在第三轮通货膨胀中,价格监测工作开始发挥作用,并及时为价格调控提供支撑。”
至1997年,浙江省已初步形成由省、市和定点县(市、区)三级价格监测机构和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价格监测网络构成的较为完备的工作制度体系。从物价业务统计报告制度到建立价格监测体系,浙江实现了从统计调查到监测调查的第一次跨越。
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价格改革破题攻坚
1997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浙江初步形成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体制基本框架。此时,如何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有效调控和监管,成为浙江价格主管部门的重要课题。
在这段历史中,1998年是一个节点。从1998年开始,浙江在价格领域持续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整顿价格收费秩序,并制定了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努力促进需求增长,抑制和缓解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
一方面,浙江价格调控机制的大实践、大探索、大发展,成为滋养价格改革创新大树的深厚土壤;另一方面,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心系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价,作出了影响此后数十年浙江价格调控的重要指示。
2003年7月,在中共浙江省委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也即影响日后浙江之发展的“八八战略”。当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已经充分显现,而其第一条提到的浙江拥有的体制机制优势,也成为价格改革的有力抓手。当年12月30日,习近平率浙江省有关部门专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他强调:“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
体察群众冷暖,破解时代命题。遵照习近平的指示,2004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对困难群众实行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的意见》(浙政发〔2004〕52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困难群众实行基本生活消费品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
2006、2007年,禽流感流行、第14号台风肆虐等突发性事件层出不穷,市场物价面临大幅波动的巨大压力。为落实习近平指示,应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浙江省物价局修订了《浙江省市场价格异常上涨应急预案》,并编制完成《市场价格异常上涨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随后市县一级也普遍制定了应对市场价格异常上涨工作预案,从机制上增强了处置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能力。
与此同时,30多年的浙江价格监测工作实践,也实现了两次跨越:如果说第一次跨越是1994年之后从统计调查到监测调查的跨越,那么第二次跨越则是自2003年开始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对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浙江价格监测工作实现了从监测调查到监测预警的跨越。
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一开始,价格监测工作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足够重视,因此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还是不少。总的来说,主要是人员力量薄弱和工作保障机制缺乏。人员力量方面,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在一线从事价格监测工作的大多是业务科室人员,大家都是兼职。本身业务工作就很忙,还要承担市场价格的采集和上报工作,经常分身乏术。工作保障机制缺乏主要是指,监测点相关人员对价格监测机构或者价格主管部门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故意刁难价格监测人员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制度对此缺乏必要的制约,导致价格监测人员工作难度较大。
不过,逐渐地,价格监测工作中预警应急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可,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后续多次重大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中,浙江省各级政府都将市场价格应急预警作为一项“必选项”,同研究、同部署。到2010年,浙江省初步形成对主要工农业生产资料、重要民生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监测、应急预警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时代提出命题 浙江交出亮丽答卷
在杭州市桐庐县粮油批发市场,同样是大米批发商户,张小东的摊位却要比其他摊位生意更为火爆。张小东的秘密其实很简单,除了业务熟练、待人和蔼,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来自摊位上悬挂的一块铜牌——“浙江省价格监测定点单位”。据悉,张小东的店是桐庐县批发市场唯一一个价格监测定点单位。“由于是监测定点单位,老百姓们都认为价格肯定公道,也就更愿意来这里买。”张小东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这块牌子也是一种责任,是老百姓对自己的“价格信任”。
经过多年努力,以省、市和定点县(市)三级价格监测机构为纲,价格监测定点单位为网的全省市场价格监测预警网络初步形成。2006年,浙江省物价局发文确认全省执行浙江省有关价格监测报告制度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458家,其中224家为全国价格监测定点单位,234家为省定点单位。而截至去年,全省执行浙江省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测报表制度的价格监测定点单位已经达到1000多家。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浙江价格监测的信息化程度全国领先,从上世纪90年代的单机版至今经历了4个版本的升级改造过程,已经从手工excel表格统计的第一代进化到目前功能模块较为全面覆盖的第四代。
一边是密布且精选的价格监测点,另一边则是用信息化武装的价格监测系统。如今,在浙江,价格监测数据采集工作早已告别了“斗智斗勇的游击战”,取而代之的是双赢的良好互动模式。通过宣传引导让大家更多了解价格监测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菜场摊主逐渐放下了之前的成见和猜疑;通过社区、网站免费的数据推送帮助超市更好地吸引客户扩大影响力,农商超市逐渐变被动纳入为主动加入;通过解决监测点用户切身困难的帮扶工作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和理解,农户们逐渐和监测人员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经过几十年的沉淀,现在无论是日常数据采集、监测点扩面调整或是临时下发的调研任务,都能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价格改革新征程中,浙江第一时间响应。到2018年,浙江省物价局交出了一张令人振奋的成绩单:37项监测报表制度,1000多个价格监测点,数百个具体监测品种……这6年是监测报告制度日趋完善的6年;劳动力市场、货运、电煤、瓶装燃气、食盐……这6年是价格监测范围不断拓展的6年;《浙江省监测点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价格监测预警工作预案》、《浙江省物价局关于规范瓶装燃气价格行为的意见》……这6年是监测预警调控体系架梁立柱持续巩固的6年。
采集、审核、汇总、上报、分析、发布、一体化办公……这6年浙江物价局有效集成了“浙江省价格监测调控信息系统”这一平台,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国家“金价工程”首批2个数据对接试点省份之一——上接天线,认同感满满;汇集大型商超和农贸集市商品服务价格信息,日均价格数据达百万条,设置了部分农贸市场菜篮子商品涨跌幅红绿灯制度和超市主要民生商品比价制度,这6年浙江物价局自主建设了“浙江省民生价格信息服务平台”,辅之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价格调节基金、平价商店等价格调控机制,为全省人民把住价格关——下接地气,获得感满满。
时间镌刻浙江价格改革的历史,而价格改革的未来画卷仍在不断铺展。回答时代的新命题,浙江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