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到“十五”期末,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指标“不降反升”,原定减少10%的目标不尽人意。
痛定思痛。2013年,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等措施不断推出,在改善大气环境的同时,环保产业也获得了发展。一座座烟囱不见了,见到蓝天的日子变多了。
取得如今的成绩,与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与投入密切相关。易斌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2013~2017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持续增加,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8.17%。在中央环保投资的带动下,大气治理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2017年,大气治理年收入2511.2亿元,较2016年增加17.5%。据测算,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两场战役投资需求约为1万亿元,其中直接用于购买环保设备和服务约2500亿元,间接带动环保产业市场规模600亿元以上。
“受大气、水和土十条实施及政策因素拉动,我国环保产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环保产业增速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速,也高于一般工业行业增速。”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公共财政与投资研究部主任逯元堂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从诞生至今,环保产业多被认为是一个非常依赖政策和投资的领域,然而目前看来,这种局面已经发生改变。“2000年以前,我们在分析环保产业市场的时候,污染防治市场的收入一般只占到污染治理投资的50%~60%,现在则达到了1.25倍以上,就是说环保产业市场收入不再完全依靠投资拉动。”易斌说。
伴随环境治理而诞生的环保产业多元化模式中,技术创新能力是值得书写的一章。目前,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已经进入国际第一方阵,进入以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为主的新阶段。易斌介绍,我国环保产业主要领域的技术装备水平、技术性能和经济指标以及可靠性水平与国际上基本处于同等水平,在“领跑、并跑、跟跑”中总体处于并跑。其中,超低排放技术、膜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高盐有机废水近零排放技术等,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已经处于领跑位置。由于环境修复等个别领域起步较晚,产业技术还处于跟跑阶段。
应当讲,环保产业已经具有了自主创新的基础。根据2017年重点企业调查结果,环保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1%。在研发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22%,研发经费占营收比重为3.2%,均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2年以后我国环保相关SCI论文数量与美国持平,后发优势比较明显。2008年以来处于法律有效状态的发明专利超过日本、美国等国家,目前已排名第一。“在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我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易斌说。
广义环保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柱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当烟囱高耸,各地不断探索GDP增长方式时,环保产业与环保理念一样,都是相对被置于角落的选择,并没有引起地方政府的注意。但是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始主动提出努力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在逯元堂看来,作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环保产业具有潜在市场需求大、规模增长快、辐射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是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支柱,是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合一的产业。不过,逯元堂强调,“2017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约为1.5%,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率约为2.4%,与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占中比5%以上的量化指标仍有一定差距”。
易斌认为,对环保产业而言,一方面,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空前,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频出,可释放的环保产业市场空间巨大。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涉及环保产业的口径和范畴。“目前我们所说的环保产业主要是指环境的终端治理,是环保产业的核心部分,也即狭义的环保产业范畴,这一部分的规模体量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恐怕很难。但从广义的环保产业来看,成为支柱产业是没有问题的。”易斌说。
“国外很少有国家将污染治理行业作为支柱行业。国际上大部分采用广义的环保产业内涵,产业往上游可以延伸到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节能降耗,往下游延伸到绿色产品、绿色消费领域。依此口径,环保产业不仅包括环境终端的治理,还包括源头的控污以及整个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与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紧密融合。从这个层面上看,环保产业完全可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易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