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蔡若愚
“作为视觉艺术家,我更多认为‘一带一路’的底色就是文化,甚至是为我们今天所有艺术遗产构筑的一条宽广道路。”在日前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2018)国际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如此描述他眼中的“一带一路”,在其看来,“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建设的五年来之所以得到了世界的响应,不仅因其形成了宽阔的经贸往来,更重要的是通过沿线文化交流使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更加相通。“所以,我们通常说‘一带一路’既是经贸往来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明互建之路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融合之路。”
前中国驻德国特命全权大使卢秋田说,今年是“一带一路”提出五周年。五年里,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越来越得到沿线国家的支持。“一带一路”有“五通”:道路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连通、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如果说这“五通”有三项是硬件的话,那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就是重要的软件。其中,民心相通就需要通过文化的交流。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不仅要把一条条道路修起来,一个个港口建起来,一座座大楼建起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把民心相通的人文大楼树立起来。
而针对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问题,民盟北京市副主委、政协北京市副秘书长宋慰祖指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实际上是两件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传承保护,要让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去宣扬,还要通过创新发展让其成为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动能。“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实际上可能要注意三个方面的融合:一是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二是传统与时尚的融合;三是艺术与实用的融合。”宋慰祖说。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北京研讨会由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指导,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一带一路百人论坛支持,中共丽江市委、丽江市人民政府、暨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是系列活动的第一站,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以“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合作与交流”等中心议题展开,下一站还将去往云南丽江。本次研讨会的策划者和学术召集人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陈平坦言,海外华人华侨虽远离故乡,但是情系祖国,非常希望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