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在“浙”里迸发

——浙江省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调控机制之创新篇

作者: 张洽棠 蔡若愚
浙江省民生价格信息服务平台界面。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蔡若愚

    “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会议上的这句话,振聋发聩。
    站在2012年底看未来,眼下的成就就是当时的未来。这其中,“创新”居功至伟。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有了从理念武装到行动的创新,浙江省物价局敢想敢干,从新思路新方法中迸发出改革新智慧,在新时代新作为里创造出改革新路径。

理念创新

价格指数知市场脉动 政府保民生

    2018年8月的一天,浙江省物价局监测预警分局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不绝于耳,几乎响了一个上午。因为网站更新,食品价格数据暂时无法上传,不少单位直接电话打到省局询问原因。原来,这些单位每天的食堂菜价结算就是以物价局发布的“菜篮子”零售价格为依据。一次发布延误,让潜水的关注者们都浮出了水面,也让监测预警分局的工作人员因为被需要和被认可而心里暖暖的。
    在“菜篮子”零售价格监测基础上编制的“菜篮子”零售价格指数,是如今“浙江省价格指数平台”上运行的唯一一个由价格主管部门编制的价格指数。2014年,省物价局联合各市编制完成浙江省“菜篮子”零售价格指数,经一年多的试运行后,在浙江省价格指数平台上公开发布。根据消费数量较大、供应相对稳定、价格易于采集、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有较强的代表性等原则,省一级菜篮子价格指数最终确定5大类19中类共65个品种作为指数编制的代表品。
    尽管如此,从省到市,“菜篮子”零售价格指数的选取标准是因地制宜的。2013年,温州市开展了相关调研,在市区选择了10个社区180户居民作为调查户,了解市区居民的“菜篮子”消费支出结构。考虑到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一是百姓喜欢吃海鲜,海鲜在菜篮子中占很大的比重;二是温州本地人喜欢吃海水鱼,很少吃淡水鱼;三是温州的农贸市场海鲜基本上以冰鲜为主,很少有冰冻。所以温州的菜篮子代表品与省一级相比,鱼类增加了鮸鱼、子梅鱼、墨鱼、鲳鱼,虾蟹贝类增加了梭子蟹。
    同时,“菜篮子”零售价格指数的编制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017年1月低温寒潮期间,温州主城区鹿城区的指数环比每天上涨超过10%,但从温州市区整体看,指数波动却不明显。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地物价局深入调研后发现,由于温州市区的另两个区瓯海、龙湾拥有不少农民,农民自留地可以自供一些蔬菜,受天气变动影响小,导致这两个区的指数波动小,从而带动整体指数不能尽数反映实际情况。此次事件之后,温州申请调整各区监测点比重,根据三个区城镇人口比例、消费能力等情况,经省局同意,2017年新增2家鹿城区农贸市场采集数据,以优化指数表现。
    “市场能够做的让市场自己做”,政府为其提供支撑,并专注于“市场有需求但不愿做不能做的领域”。政府与市场各展所长,在各自领域做到权威,这本身就是浙江省的理念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指导指数编制,也能在平价商店、农产品价格保险等各种创新模式上觅到其身影。

技术创新

搞定信息化 监测有保障

    2015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浙江省物价局的同志们却已经是第N次奔波在去往超市的路上,他们汗流浃背,却暗暗咬牙:今天一定要再拿下几家超市的数据接口,为民生价格监测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监测数据。
    说到数据接口,其实超市也有自己的“苦衷”。有超市负责人表示,如果只提供一两天的数据倒无所谓,但如果要长期贡献数据,他们怕暴露一些商业机密。特别是一些涉外超市或者是总部不在浙江的超市,还需要向总部上报,流程繁琐。甚至有超市总部接到浙江发来的需求后很纳闷,因为全国只有浙江有此“殊求”。此外,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一些超市的接口设置不同,无法与现有的民生价格信息平台接口对接,即便改造也十分困难。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省物价局工作人员在与各大超市经营户反复沟通的过程中总结出了经验:一方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另一方面签订保密协议,并从技术上化解历史数据可查询的问题。在这支小团队的努力下,超市数据上报率逐渐提升,从一开始的30%~40%,到目前已能达到60%左右,甚至有十几家超市的数据上报率达到了95%。
    破解了超市数据供给问题,2015年8月,浙江省民生价格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千呼万唤始出来”。这是浙江省智慧价格项目重点建设的三大平台之一,由一个省平台和十一个地市子平台共同构成,承担着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民生价格信息监测和发布的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平台汇集了全省106家大型连锁超市的28506种商品信息、集市菜篮子65个品种以及用电、用水等其它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信息,价格数据达日均一百万条。
    近年来,大数据正在成为价格监测的有力工具。在独立开发智慧民生价格平台的宁波市,“大数据+互联网”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使得“小团队干大事”成为可能。宁波市发改委成本调查与监测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大数据为价格监测分析提供了原动力。“价格分析过去靠人工进行,费时费力,而现在深层次的价格分析平台主要靠大数据,无论是药品价格监测,还是瓶装液化气价格监测,尽管任务一个接一个,但宁波市的工作量并没有显著增加,靠的就是数据挖掘。”

模式创新

瓶装燃气新模式被点赞 农产品价格保险选择多

    2011年,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浙江省液化气价格自8月下旬以来,开始出现小幅上涨。到9月13日,全省液化气平均零售价升至每罐108.86元,同比上涨16.53%。价格出现异常上涨,浙江省物价局迅速行动起来,很快查明了原因:浙江省液化气供应来源主要在华东市场。由于上海几家炼油厂生产装置检修,导致库存处于低位,影响到下游挂牌价。
    瓶装液化气零售价格自2002年从政府定价目录中删除后,波动较为频繁。此次事件平息之后,为准确掌握全省瓶装燃气市场情况,浙江省物价局采取了点面结合的调研方式。在前期调研基础上,2016年浙江省物价局下发了《关于规范瓶装燃气价格行为的意见》,建立了全省瓶装燃气市场销售价格监测公布制度。
    从实施效果看,各地经营企业普遍接受了省物价局公布的全省平均零售价格,主动在平均零售价格及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主定价,全省价格逐步趋于平稳。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关于全国价格监测机构负责人座谈会情况的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会议很有成效。请注意总结推广各地价格监测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全系统价格监测工作水平。”其中,对于浙江的这项措施还划了重点。
    价格不断放开的过程,也是市场与政府不断探索边界的过程。其间,自主定价是否完全不受约束?政府放开是否完全甩手不管?像瓶装燃气出现价格异常波动就是一次典型的试错样本。自由有边界,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边界内享有定价调价自由;而政府有责任,必须在保障民生安稳的前提下遵循价值规律。管理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不扰企、不扰市,需要模式创新。在价格改革的路上,浙江省物价局在这方面有大量尝试。
    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是其中的亮点之一。特色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是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因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价格指数造成的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制度安排。浙江在农产品价格保险方面采取的是“一事一议”模式,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产业,开发自己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品种和具体保险方式。
    一种是价格绝对值保险,比如以湖州市长兴县为代表的芦笋价格保险。长兴县从2014年起试点开展芦笋价格(指数)保险,是全省首个开展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县,也是全国首个开展大棚芦笋价格(指数)保险的试点县。试点开展以来,农户投保积极性逐年提升,投保农户和面积稳步增加。
    一种是价格指数保险,比如以杭州、绍兴等市为代表的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两市分别于2014年、2015年开始对部分叶菜开展保险试点工作,绍兴市列入保险的有青菜、快菜、菜薹和苋菜四个品种,杭州市列入保险的是青菜和小白菜。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有效弥补了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户带来的损失,为维护农户种菜积极性、保障淡季城市叶菜市场供应、缓解基地蔬菜价格波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这套“从普遍中来”的模式,正在“到普遍中去”,让更多类别的农产品进入保险机制,避免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伤农的情况过频出现,保粮食安全,也保农民安心。

机制创新

立体做宣传 开门做研究

    说起“价立方”,人不知,无人不晓,,在杭州可谓无,一句“周见周见,周周相见”深入人心,许多人对身边物价情况的了解,都是从周见主持的“价立方”开始的。自2012年9月22日起,杭州市物价局联合杭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大参考》节目,在每周六晚上八点特别推出“杭州·价立方”栏目。
    想到价格,人们脑海中往往浮现出一连串枯燥的数字。如何将乏味的数据转化为生动易懂的信息,周见下了不少工夫。其本人拥有全国价格认证的高级认证师资质,在从事这档栏目主持之前长期在杭州市价格认证中心工作,因此积累了丰富的价格专业知识,讲起价格知识达到了脱口秀水准。不仅如此,与一般脱口秀在固定演播厅播出不同,“价立方”常常跑去各种各样的企业和监测点,现场录制,用直接的画面冲击感“吸粉”。短短20分钟时间里,既有实景案例,也有杭州话的亲切解读;既有物价部门的权威价格信息,也有专家的实用指导、商家优惠信息。市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价格公共服务,走近了解了物价工作。
    除了电视版,“价立方”还有网络版、平面版、手机版、广播版、微博版和微信版,通过六大平台同频共振,立体传播价格走势,实现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全方位覆盖,也实现了浙江价格宣传工作机制的一次创新。
    宣传工作机制有创新,研究工作机制也有创新,尤其近年来,“开门做研究”成为了浙江省物价局撰写课题的不二法宝:2015年,与浙江财经大学开展《打造浙江价格指数平台提升价格话语权》课题研究,对打造价格指数平台的可行性和相关工作开展研究,并推出“浙江价格指数平台”。2017年,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合作开展浙江省劳动力成本结构状况的大数据分析研究;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统计研究所、安信农保浙江分公司等合作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的分析研究;与浙江省数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及首份《钢材价格分析和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对浙江省钢材价格展开分析应用,并输出两份研究报告《浙江省钢材价格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报告》和《浙江省钢材价格预测分析报告》。2018年以来,浙江省物价局又向省政府办公厅和省财政厅申报2019年项目《浙江省物价局“价格趋势预测大数据系统”》,以钢材价格预测为突破口,探索如何将钢材价格监测历史沉淀数据与机器学习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开展钢材价格趋势走向研判和预测分析,提升价格监测分析预警水平。
    理念创新是强大指引,技术创新是有力工具,模式创新是丰硕成果,机制创新是坚强保障。一路走来,浙江的创新源自因地制宜带来的大胆构想,源自一事一议带来的小心求证,而归根结底,还是源自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化精神。当创新的文章越来越多,浙江价格改革的动能与引擎正不断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