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清县东光镇:找准“党员服务+农村电商”发展之路

作者: 郭丁源
村民们正在筛选大米。
编者按

    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出台,明确指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最终还是要依靠农业经济,并提出要把绿水青山发展成为金山银山。从经济学的生产要素理论来看,“绿水青山”代表的土地和自然生态资源只是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其如何变为“金山银山”,则需要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等其他关键生产要素的注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吉林省汪清县东光镇电商服务中心内却是一派繁忙景象。10月25上午,当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走进电商服务中心时,几位老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席地而坐正在认真的筛选大米,还不时哼着小曲儿。问及工作满意度,他们纷纷点头赞赏:“这活不累,一小时有6元报酬,上班时间比较随意,还记公分可以兑换产品。”记者看到,服务中心的一面墙边摆满了一货架的产品并注明了多少公分可以换取。
    另一边,东兴村党支部书记吴春梅正带领着村党员干部对微店销售出去的大米进行包装。分装、塑封、加固、装箱……“这都是我们村民自己种的大米,他们随时都可以把米送到村部,我们通过微店帮他们卖出去。”吴春梅介绍道,为了帮村民解决销路问题,村党员干部将村里的农特产品整合起来,在网上进行销售,除了运输、包装等成本外,村里仅留下很小的利润用于集体发展增收。
    实际上,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东光镇一直以传统蔬菜种植为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据介绍,2015年东光镇集体经济账目上仅有3千元。如何改善这一困境?东光镇党委政府找准了“党员服务+农村电商”这条发展之路。线上,创新开办了“汪清东光党建”微信公众号,在公众号内开辟了共产党员“助农为乐”栏目,并专门注册了网店。线下,2016年6月建立的电商服务中心开店一年多,已步入正轨,带动全镇31个村受益。
    “汪清最纯”土鸡蛋销量4165件;金黄诱人的蜂蜜销量938件;“东光生态米”销量2.5万斤……点开“汪清东光党建”微信公众号,助农为乐的菜单里“东光——乡亲直供”微店的农特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通过发展电商,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时的3000元,增长到了现在的31万元。
    “只要百姓能得更多实惠,我们能帮的地方就尽自己的全力去帮。”电商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10月份,电商服务中心与邮政合作,在及时补给包装材料的基础上,运费也得到了最大的优惠。
    今年,东光镇党委政府还依托电商平台,投资60万元,在东兴村建设了2座新的温室大棚,种植的花卉在微店上很快被销售一空,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多元。此外,借着电商的人气把“电商+采摘+旅游”搞了起来,拉长了电商产业链。
    对于下一步发展,吴春梅自信满满:“继续发展‘电商+农特产品’模式。”通过注册农产品产地信息、认证溯源及自主品牌“东光——乡亲直供”等,保证产地产品质量、安全与辨识度。其次,积极与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争取合作,争取今年建成“淘宝村”或“京东便利店”。此外,东兴镇也摸索发展“电商+旅游”新模式,形成以电商发展为主导,集采摘、观赏、餐饮和销售农特产品为主的新兴旅游产业。
    东兴镇的电商模式具有典型意义,是近年来汪清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的具体实践。据了解,汪清县于2017年6月被商务部确认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第一时间成立了电商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10月12日与神州买卖提(北京)电子商务公司签约,由该公司负责汪清县电商进农村项目整体运营,目前,汪清县电子商务平台已完成建设,开始正式营运。

链接·

新民街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正式营运

    中国经济导报讯 记者郭丁源报道 近日,汪清县城区首家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新民街道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营运。
    据了解,新民街道在县商务局的全力支持下,对电子商务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装修和设备配置。同时,对涉及电商工作的人员进行系统培训。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采取线上推广销售、线下超市的营销模式。目前,中心已启动线下运营模式,上架几十个种类、上百个单品,其余产品正在对接中。该电商中心采用线上推广销售、线下超市的模式。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营,累计销售额已过万元,其中帮助包保村贫困户销售红辣椒350多公斤、大米250多公斤、土鸡蛋200多枚,蘑菇等土特产品价值2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