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张洽棠 胡应翔
提起江西萍乡,更为出名的或许是下辖区安源区,当年著名的“安源大罢工”吹响了革命的冲锋号。借着改革开放的“天时”,凭借“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以及“煤都”的地利,还有上下一心的“人和”,萍乡也曾“红极一时”。
然而,资源型发展的老路终有尽头——到2007年时,第二产业占比已经超过六成,其中资源型企业及其附属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高达90%,经济对资源型产业的严重依赖,使萍乡一度陷入“矿竭城衰”的被动局面。
转机来自2008年,萍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后,萍乡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通过产业提升、多元发展、结构优化、集约整合、生态修复,较好地跳出了“资源富城兴、资源竭城衰”的循环,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提供了生动样本。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先进城市”,2017年又受到国务院的通报表扬。
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赴萍乡实地调研采访,真切感受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后的巨大变化。
“五色”传统产业式微
1994年,那是萍乡的“辉煌”时期。萍乡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为19%,以人口不到180万的基础在江西省11个地市中名列第3。
但随着资源的衰竭,支撑萍乡发展的煤炭、钢铁这些重工业已呈疲惫之势,导致全市整体经济实力排名大幅下滑,到2007年生产总值增幅为13%,跌至江西省第7名。
同时,萍乡煤炭、铁矿、石灰石、高岭土和石英砂等矿产资源的长时间、高强度开采挖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煤炭开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粉尘和PM2.5等颗粒物,当地大面积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萍乡市政协副主席兼发展改革委主任颜小龙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萍乡和其它煤矿城市的建设一样,大多沿袭“一矿一城”的模式,先有矿区后有城区,在开发建设时因考虑资源开采因素过多,而忽略了城市发展的其它条件和因素。主导产业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导致经济结构单一、脆弱;城市其它社会服务功能与主导资源产业依附过紧,导致城市功能的不全、缺失;资源的无序过度开采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恶化以及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社会保障等各类矛盾交织等复杂多样的困境。这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折射的是在当时发展条件下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和落后的自然资源观、生态文明观、城市发展观。萍乡转型发展既是资源枯竭之困所迫,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需,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之要。历经城市之兴,面对发展之困,推动转型发展对萍乡而言成了必答题。
10年转型:有“弃”有“扬”
一组经济数据说明了10年来的变化: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0.5亿元,是2007年的3.38倍,年均增速12.96%;财政收入146.16亿元,是2007年的4.42倍,年均增速16.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11.9亿元,是2007年的6.27倍,年均增速达20.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9.15亿元,是2007年的4.21倍,年均增速15.4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20元,是2007年的2.82倍,年均增速10.92%;农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11753元,是2007年的3.28倍,年均增速12.63%。
“黑(煤炭)白(陶瓷)灰(水泥)红(花炮)金(冶金)”是萍乡五大传统产业。颜小龙指出,萍乡转型过程中注意扬优成势,保留“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具潜力”的优势传统产业,通过改造提升、科技创新、靠大联强等措施,让“老树发新枝”,浴火重生,重构产业竞争力。
萍乡的传统“白色”产业之一的电瓷产业,鼎盛时期曾经占据国内市场份额70%以上。但一度因企业规模过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纷纷而倒闭。颜小龙指出,为实现电瓷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摒弃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值、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在电瓷行业全面实施“煤改气”工程,转型期间共拆除倒焰窑196座,新建气窑126座,行业内生产节能达40%以上,产量提高30%以上,实现了经济循环与生态环保双赢。另一方面通过借船出海、靠大联强,对电瓷产业实施合并重组、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等全方位改造。2013年,总投资15亿元的央企中材电瓷落户芦溪,大大提升了全行业的综合水平,一举形成了以中材电瓷为龙头,100余家涵盖了上下游及配套服务的相关企业为支撑的电瓷产业体系。占据了全球20%、全国75%的市场,成为中国最具潜力区域品牌30强。2017年5月6日,中国建材产业园在芦溪县工业园开园,成为江西省第四个央企投资建设的产业园。其中有中材电瓷电气、中材风电叶片、南方水泥、瑞泰科技4家投产企业,投资总额20亿元,年销售额30亿元,税收超2亿元,解决就业1600人。
传统产业扬优成势,新兴产业有中生新。颜小龙举例道,随着萍乡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海绵产业开始茁壮成长,为全市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有望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未来之星”。在萍乡崭露头角的海绵产业是传统产业煤矸石、废渣循环利用的“升级版”,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萍乡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出台《支持海绵产业发展海绵经济的实施意见》《海绵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等政策文件,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制定海绵产业标准,加快引导企业向海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转型,推动新型建材及研发设计、管理运营等海绵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着力培育以生物陶瓷膜、水泥渗漏砖、水泥渗漏管、废水废气处理设备、管廊施工设备为主的海绵产业。2017年,全市已有40多家相关企业,产值约80亿元。
抓手:城投转型功不可没
2008年城投公司开始兴起,在经历了“大跃进”式的发展后,十年后的今天也面临着转型升级。而资源枯竭型城市城投公司面临的任务则更加紧迫,萍乡市城投公司就是一个“腾笼换鸟”的好例子。
面对复杂多要的经济形势和触资的诸多难题,萍乡市城投公司总经理贺德清表示,萍乡城投不断创新融资渠道,科学研判融资决策,千方百计做好融资服务,取得了丰硕的融资成果,累计融资170多亿元,切实做好了萍乡市建设发展的资金保障。特别是近两年,为满足萍乡市“大变样”的资金需求,不断加强融资举措,降低融资成本,切实做好“找好钱,用好钱,赚好钱”的角色定位。
贺德清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地表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于2016年1月正式运营。该项目总投资9500万元,其中能源中心投资5000万元,室外管网投资4500万元。该项目利用玉湖公园地下室局部加深建设能源中心,以玉湖湖水作为空调冷热源,结合水蓄能技术,集中制备空调冷冻水(或热水),通过管网将冷冻水(或热水)输送到市行政中心、安源大剧院、玉湖岛、市人民医院、市图书馆和城市大厦等共计约40万平方米的公建项目,集中解决这些建筑夏季制冷和各季采暖的问题。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贺德清表示,这种集中空调方式将分散空调系统通过整合、优化,不但有效减少了初始投资,同时降低了项目的综合运行成本。经测算,该系统年节约标煤约5008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12482吨,减少粉尘约3405吨,年节省运行费用500万,节能环保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的成功建设运营,不但打开了萍乡市节能减排工作的新局面,同时也开创了江西省行政办公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先河。地表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项目,将继续起到绿色、节能带头作用,为萍乡市成为国家节能示范城市作出重要贡献。
类似的项目还有很多,例如南正街改造、市行政中心及周边配套设施、安源大剧院、老年大学等,贺德清如数家珍,通过以上项目的建设,实现了城市更新与转型升级的共同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
新动能:从吃到用十亿产值均过
广东是生产路由器的大省,不过,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萍乡也看到了生产路由器的大厂——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
在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周江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厂区看到,自动化生产线整齐排开,印着“360”logo的大小路由器陆续被生产出来,墙壁上展示着说明:“每月3500000+台的制造产能,一个月产出的无线路由器发射的WIFI信号可覆盖整个萍乡市”。
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谢岳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网是科技创造了“萍乡的深圳速度”,仅用了一年时间,厂区就建成投产了。
谢岳表示,江西网是科技自2017年正式建设开始,属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见效的项目,一期厂房、综合服务楼以及相关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并投产,2017年即实现产值4亿多元,上缴税收1100多万元,随着技术人员和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2018年可预计完成总产值8亿多元,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2019年达到12亿元以上的产值,实现税收过亿元以上。
除了路由器外,休闲食品也能做到年产值10亿,这就相当可观了。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了甘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满屏都是代言明星黄晓明在带“好吃的节奏”,拿起一小袋炒豆,外包装颇具现代感,吃起来也非常脆,容易上瘾。
可别小瞧这一袋袋炒豆果仁,深耕一个行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能够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这才能够占领行业的主导地位,为区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甘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现有员工1500人,总建筑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具备了日产能5万件的生产规模。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上缴税收1.232亿元,预计2018年销售额将达13亿元,上交税收1.5亿元左右。并早在2015年5月就与国信证券、立信会所签订IPO辅导协议,同年10月引入战略合作伙伴红杉资本,目前正在加紧开展IPO上市准备工作。
有吃的还得有用的,现在各种电子产品都离不开锂电池,锂电池也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原动力”之一。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了江西巴特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只见200米长的封闭式生产车间一眼望不到头,一排排新出的锂电池被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在展示区,锂电池则被用在各种电子元器件上,代步车、电脑、手机,等等,与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
江西巴特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公司新建年产5000万支锂电池生产线项目落户在安源工业园,项目建成后实现年产5000万支锂离子电池。项目2018年计划投资2亿元,可实现年产值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