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产、城、人有机融合的“鹭岛探索”

作者: 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
资料图片
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强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发展动能所在。多年来,厦门坚持“产业高素质、城镇高颜值、民生高水平”的城镇化建设目标,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积极探索实践,实现从海防前哨到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华丽转变,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城人融合、具有厦门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
    
以新型城镇化拓展城市发展格局

    厦门过去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本岛上,岛内过度负荷与岛外相对落后的情况并存。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总书记到厦门调研,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指出要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特别强调未来国家和区域间的竞争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高瞻远瞩地为厦门的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此后,历届市委市政府沿着总书记擎画的路径,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海湾型城市建设、到岛内外一体化、再到厦漳泉同城化以及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城市建成区由2002年的94.3平方公里扩大到2017年的339.2平方公里,发展腹地从131平方公里的本岛扩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进而延伸到6.76万平方公里的闽西南紧密协同发展区。
    
以城、产、人的有机融合做实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更要注重环境宜居、文脉传承和人的城镇化。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必须要做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是始终有温度的”。厦门坚持在岛内做“减法”,严控建设规模,降低开发强度和建设密度,关注文化传承,鼓浪屿成功实现申遗;着重在岛外做“加法”,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规划建设岛外新城,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超前布局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等生态环境项目,近年来岛外新增常住人口比重均占到全市增量的65%以上。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骨架,也是厦门从“小而美”向“美而强”嬗变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厦门大力实施“优二强三”,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了8条千亿产业链群和6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8%,超过七成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均来自于岛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拉动厦门经济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厦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3.9%提高到2017年的89.1%。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厦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推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均等化,有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以制度创新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离不开规划、机制及环境等一系列制度创新的有力支撑。
    坚持规划先行,不走先“粗放”后“提升”的老路,通过“多规合一”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形成战略规划“一个文本”和空间结构“一张蓝图”,并通过立法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积极创新机制,实施片区开发四大平衡机制(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积极平衡、综合平衡),确保新城开发投资的可持续性,政府债务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
    注重环境营造,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率先全面推行“五个一”审批体系新流程,打通了审批服务的“高速公路”;实施“互联网+城市”行动,探索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数字城管,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营商环境试评价中,厦门居全国第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