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项目与沿线各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作者: 徐纶
王义桅
肯尼亚100兆瓦发电融资项目。资料图片
开版寄语
  
    郑和扬帆下西洋,张骞策马西域行,中华文明曾在丝绸之路尽显辉煌。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让我们再度跨越神秘的海洋,将中华文明一路传向远方。
    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进,逐渐从构想走向实际,结出丰硕的果实,沿线各方积极参与,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惠送四方并携手共进……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本报开设“一带一路”专版,原则上每周五出版。版面初步设置专家解读、地方连线、国际资讯、企业项目、学者研究五个板块,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联系人:徐纶,13466654558,微信号:xulun1126。

中国经济导报见习记者|徐纶    

    2018年12月27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主持召开办公室主任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出席。会议强调,2019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实为先、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在继续做好“一带一路”建设谋篇布局的“大写意”的同时,努力绘制好深耕细作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近日,带着如何努力绘制好深耕细作的“工笔画”,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等方面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王义桅。    

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 
   
    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加紧迈向精耕细作,更加精细化的政策,这也是稳定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合作的重要基础。
    王义桅坦言,从一些境外高铁建设项目客观上暴露出的风险和挑战看,今后一方面要通过示范项目的建成来增强沿线各国民众的信心。通过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方式,逐渐建成大合作的格局。“把能建设的地段先建设起来,从郊区入手,先避开市中心和敏感地段。将土地征用、资金补贴等较难协调的方面往后放,尽快实现‘两边通’,让当地人民、企业和政府看见项目成效。”王义桅认为,信心建立起来后,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王义桅表示,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思维,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走上去”。不仅要与各国、各经济体的中央政府打交道,还要与地方政府密切沟通配合,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做好政策沟通,主动协调与各种社会团体的关系,充分尊重当地社会习俗,以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
    在王义桅看来,在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国的角色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从之前主要由中央政府层面的国家合作和政策沟通、国有企业“走出去”,发展到同时鼓励地方、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二是从原来的规划引领角色,发展到共商共建的合作方;三是从原来的政治、经济合作交流,发展到人文、民心的沟通。
    这些转变体现了既要自上而下也要自下而上,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有顶层设计,既要双边还要多边,既要达成共识还要形成机制。“中国的角色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我国需根据当地情况,遵行区域一体化的国际标准。”王义桅说。
    与此同时,第三方市场合作将发展成果惠及全球。所谓第三方市场合作,就是将中国的中端制造能力同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先进理念结合起来,为第三国提供高水平、高性价比、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三方共赢”。目前,我国与法国、韩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比利时、葡萄牙等10多个发达国家达成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共识,聚焦基础设施、能源、环保、金融等优势互补领域,开展了机制化的合作,在一系列重大项目上取得了务实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关系出现积极向好势头以来,中日两国也在中泰铁路方面开始协作。“从长远考虑出发,我国必须要坚持并进行下去。”王义桅认为。    

有关各方积极参与,中国范式给世界注入信心
        
    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为标志,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对此,王义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因地制宜是重要考量。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一样,在设计规划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一带一路”倡议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与欧洲的高标准、‘一刀切’不一样,跟美国的排他性也不一样,强调的是兼容性。”
    第二,对西方模式的失望推动各国“向东看”。特朗普的美国利益优先原则,英国“脱欧”自顾不暇,给了世界各国以思考。此时的中国成就斐然,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特别是近几年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中国开始“并跑”甚至“领跑”。“这些成绩给了国际市场很大的信心,各国相信过去中国干得好,未来中国也能干得好。”
    第三,“互联互通”的公平合作方式给了各国安全感。中国强调的发展战略对接,既不是取代已有建成的项目,也不是取代已有的地区合作安排,这点给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以经济安全感。同时,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出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的举措,让沿线国家,尤其是需要资金的国家,更放心地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当中。    

有效加强统筹协调,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

    “不可否认,2019年,‘一带一路’建设也将面临新的任务,面临新的难题和挑战。”王义桅表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要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向前发展。一方面,这事关共建“一带一路”信心。预计中国未来在防范金融风险、地方债务、加强外汇管制和资金的管制上仍将面临一定挑战。另一方面,美联储持续加息,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也会产生影响。
    其次,要看到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这些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要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具体到“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要形成更多共识,加强对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等问题的协调配合。
    此外,世界经济也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德国经济正在下行、意大利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等,世界几大主要经济体在经济上出现困难,正在进行转型。这些不确定性都将给“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带来影响,需要我们提前谋划、主动应对。
    王义桅认为,不仅要重视内外统筹、陆海统筹,也要重视单边与双边统筹、机制与倡议统筹,在项目开展之前提前与各国当地做好沟通,遇到问题时采用法律手段落实项目建成,真正重视关心各国国计民生,按照国际规则、市场原则来合作和建设。
    在王义桅看来,最好的深化方式是让示范型项目成为标杆。以非洲为例,东非的亚吉铁路、蒙内铁路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但目前西非相对还缺少一个抓手,非洲西南部,也需要一个标志性的项目来带动项目拓展。
    “做深做实,重视民生、环保和高标准,是‘一带一路’项目高质量推进的必由之路。”王义桅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