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风文明:“鼓口袋”也要“富脑袋”

作者: 栾相科
刘颖/供图
编者按

    春节越来越近,在外地工作生活的人们逐步踏上返乡过节的路程。在外打拼一年,家乡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风有什么改变?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采访了研究乡风文明的业内专家,同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一线,深入采访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乡风发生的新变化,为广大读者春节返乡增添一个观察乡村发展的独特视角。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栾相科    

    春节是我国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随着春节的临近,大批在城里工作的人都回到老家,农村迎来人气最旺的时节,而这段时间也正是乡风文明得以展示的最佳窗口。
    “春节期间是农村民俗风情、社会关系、利益关系乃至各种矛盾纠纷最为集中展现的时间,以春节为窗口可以很好地透视和观察各地农村的乡风文明情况。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乡村振兴最基础性的条件。”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博导杨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乡村振兴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设文明的乡风,扭转和重塑乡村风气。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可以说,乡风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纽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什么是文明的乡风?    

    何为文明的乡风?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王齐国表示,文明的乡风一方面是指传统的公序良俗;另一方面是专指某一区域的优良的生活习俗和风气。他举例说:“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在古城改造中,重塑乡风,‘好客山东’的美誉得到发扬光大,这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乡村振兴,不仅要“面子”美,更要“里子”实,而这“里子”就是乡风、家风和民风。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对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姜长云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解释说:“文明的乡风,有多种具体的表现,比如说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大家多互相换位思考、平和相处。”
    杨华则从社会风气的角度阐释了乡风文明的深刻内涵:“一地农村乡风是否文明,主要表现为是否推崇劳动致富的观念,是否具备良性竞争和互助合作的习惯,是否把村庄及他人事情当成自己之事,也即是否讲公心、有觉悟,以及社会行为是否有底线、有道德、有敬畏。”他认为,一个地方在社会风气上扬正气而抑邪气,在文化氛围上重文教而轻无知,在家庭关系上促和谐而解纷争,那么该地的乡风就是文明的。
    “树立文明的乡风,可以极大提高乡村的凝聚力,同时提升这个村子对各种要素的吸引力。”姜长云认为,乡风和产业、生态、治理、生活等其他乡村振兴要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治理乡风,有助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引导“人情泛滥”到“人情规范”    

    由于受错误观念的影响,此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长期存在着人情整酒、彩礼攀比、滥俗表演等各种不良乡风,在春节期间,各种“推杯换盏”和赌博现象也层出不穷。
    对此,杨华认为,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不能内生规则,原有的文化和规范相对脆弱,很容易在外界的冲击下被肢解。“一旦原有乡风被破坏,就难以自我恢复,需要外部权威性的规则介入进行规则重塑和文化重整,所以,基层党委政府在乡风文明的改善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分析说。
    “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之下,在各级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出现了很多从‘人情泛滥’到‘人情规范’的案例。”杨华说。
    杨华在调研中发现,在湖北、贵州、湖南、东北等多地,以前人情泛滥,酒席成灾,农民受累于人情礼金,有时每年有近一半到2/3的家庭收入用于上人情吃酒席,甚至有些家庭出狱也要办酒席庆祝一下,实在找不到理由办酒席就办“无事酒”。对此,一些地方政府勇于“出手”。比如,湖北洪湖的市县出台相关规范,只有婚丧嫁娶和建房可以办酒,其余事项皆不能办酒,否则就由城管进村取缔,通过2017年一年的整治,洪湖农村人情酒席泛滥得到了根本的扭转,风气为之一新。在贵州黔东南地区,由州政府出台相关规范,规定只有少数事项可以办酒,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当地办酒的次数,让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无需多次返回家乡吃酒。在宁夏同心县,有专门针对党员干部的相关规定,同时开展讲习活动80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到9万多人次,推动形成移风易俗共识。
    “乡风得到改善,正是依赖于政府的正确引导。政府在制定政策、制度时倡导和树立的正确价值观,让人们不再以追求经济富足为唯一,而是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过上有内涵、有品质的生活。”王齐国认为,乡风文明是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内容,美好的乡风一定可以成就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

系统重塑农民正确义利观    

    建设文明乡风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和独立的事。杨华认为,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主体是多元的,但政府应该是主导者。
    “从政府角度而言,首先要为乡风文明提供制度建设,包括对农村人情、办酒、彩礼、歌舞表演等方方面面,都可以提供建设性建议和规范性原则。其次要积极引导,通过村民自治机制,倡导公序良俗。最后要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深化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善于发现基层改革中的先进典型,同时切忌一刀切。”杨华详细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分析说,要重塑农民正确的义利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王齐国看来,引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当然,前提是企业和社会资本不能单纯以逐利为目的,而是在乡风建设上有作为、有担当,植入正能量,杜绝负能量。”
    杨华同时表示,就其他建设主体而言,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也都可以介入到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中来。“我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湘南、鄂南等地农村调研发现,‘新乡贤’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在乡村组织捐钱捐物建设乡村、倡导旧俗新貌、组建老年人协会、组织倡导修建祠堂、在村庄公益事业中建言献策等。”杨华以自己在调研中接触到的真实案例,解释“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文明乡风到底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或许农村最有发言权。“以前农闲时,村民没处去,没事干,经常打麻将、扯闲话,现在,村里定期有培训,搞讲座,把村民聚在一起,比的都是谁孝顺老人、谁勤劳致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方正镇党委书记高守星感慨道。
    “新时代,风尚高,婚喜事,简办好,生厚养,丧简办……”如今,越来越多的移风易俗“三字经”出现在全国各地农村。移风易俗,不仅给农民减了负担,还赢了面子,农村的生活正从一股股文明的乡风中走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