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风汤秦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各国纷纷走上了从依赖传统能源过渡到使用光能、电能、风能等可持续性清洁能源的探索之路。而电子技术的迭代与新旧能源替代研究的革新,则为新能源在工业制造及其消费市场的渗透与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此机遇下,蓬勃发展起来的新能源电动车领域,作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风向标,无疑成为各国工业转型的重要路径。
新能源以及汽车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德科技文化交流及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莱茵论坛所关注的重要论题。近日,莱茵论坛举办了一场题为“新能源汽车中德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机遇与挑战”的公众互动研讨会。
根据国际新能源署(IEA)发布的《2018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全球电动车保有量约有300万辆,其中2/3是由中国生产及销售。2017年在中国销售了58万辆电动车,约占全球销售量的一半,同比增长72%。目前在中国有超过500家电动车企业和为全球90%的电动车提供电池的领军电池企业。为了推动电动车行业持续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在电动车的研发、市场推广、以及技术规范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政策支持。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已被中国政府纳入“核心战略技术”工业项目。预计到2020年,中国电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下游配套充电站也将达450万个。在市场层面,中国政府对电动车的使用推出了个人补助、免费停车等扶持政策。在技术和强制力的推动下,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电动车的领跑者。
而在德国,自2009年起,电动汽车行业被列为优先市场发展的对象。联邦政府能源经济部(BMWi)也十分明确地将电动汽车市场的开拓列为其政策中优先管理和推动的重点项目。各国相继发布燃油车的禁售时间表和禁行令,这也进一步加快了德国车企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步伐。预计到2020年,德国路行新能源汽车将达到100万辆。基于德国政府设立了非常明确的碳排放量减排40%的目标,预期德国电动汽车市场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么看来,新能源车市场的远期未来主宰将会是谁?杜塞尔多夫的瑞士德国公司JP contagi事务合伙人Martin Tjan先生在报告中提到了三种可能。中国电动车企业由于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加政策的多重推动,肯定会在此领域继续领跑。但是从2019年1月份的销售数据来看,德国两大龙头车企,宝马排名跃升第四,大众排名第八。由于德国车企具有全球广泛的品牌认可度和雄厚的工艺基础,该国也很有可能统帅电动车市场。另外一种可能是,电气化带来的汽车生产简单化和智能化汽车的兴起,为研发智能汽车的行业新军们超越传统车企提供了契机。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一大趋势,美国GAFA、Google、Apple、NVIDA,中国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也都在人工智能汽车的硬件和软件领域布下重金,抢夺技术制高点。由于具有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智能电动汽车作为一个智能终端,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以及便利的智能出行体验,这种用户消费行为的改变势必会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分布和结构。
那么在未来新能源车时代,作为两大龙头的中德企业是否能在对方市场获益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来看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机遇。电池企业在德国市场入市,能够得到德国政府的相应补助;尽管艰难,德国仍是中国电动车企业潜在的巨大市场。中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德国先进的研发和设计理念来树立其创新优质品牌的形象。同样,德国车企在中国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为德企提供世界第一的汽车市场规模;具有开放心态和强烈好奇心的中国消费者是企业产品创新的巨大推动力;德国的环保绿色企业形象将会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市场必将是电动车行业革新和发展趋势的风向标。所以中德两国加强市场合作,对双方企业的发展壮大都很有利。
(作者单位分别为德国波恩大学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