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简单“挖土卖土”:包头绿色高质量发展展开生动实践

——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江涛

作者: 梁喜俊 李杨
图为包钢(集团)公司稀土钢板材厂连续退火生产线。包头市政府/供图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梁喜俊 李杨

    包头是国家最早发展稀土产业的地方,在稀土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具备良好基础,被誉为“稀土之都”。近年来,包头市一手抓污染防治,一手抓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力探索用绿色发展理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
    “包头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持续致力于稀土产业的转型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稀土原材料就地转化率由2014年的40%提高到75%,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产业占比由2014年的32.7%提高到51.1%,‘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得到有效改变。”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江涛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
    
加强源头防控,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包头市坚持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加强污染源头防控。“我们从项目引进就严把环境准入关,做大做强绿色GDP,一企一策推动企业加快清洁化改造,持续强化禁燃区原煤散烧治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同时,统筹做好固废处理和水污染治理工作,坚守阵地,巩固成果。”赵江涛说。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源头上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据赵江涛介绍,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包头认真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生产力布局规划的衔接,统筹考虑全市工业布局,明确园区定位,逐步改变工业围城的格局。加快推动钢铁、铝、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推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军民融合、稀土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赵江涛强调,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包头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切实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重点围绕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等重点领域,构建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认真做好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及城市绿线的划定和立法工作,建立严密的管控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严格的责任体系。
    
稀土产业转型,不再简单“挖土卖土”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内蒙古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改变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
    赵江涛介绍,几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包头市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持续致力于资源转化增值,在稀土产业转型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稀土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批准包头设立了自治区级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包头市本级制定实施了《关于支持稀土新材料产业园区发展十条政策》,委托中国工程院编制了《包头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六条产业链图,设立了40亿元的稀土产业基金,目前已经投放30.26亿元。
    “目前,‘挖土卖土’的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得到有效改变。”赵江涛介绍,去年包头市稀土企业达141家,形成了采选、分离、冶炼到新材料、器件、装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永磁、储氢、催化、抛光、合金五大功能材料产业集群。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了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等10家研发机构和6家院士工作站,稀土特钢、镍氢动力电池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取得突破,纳米超光滑铈基抛光液、稀土硫化物着色剂等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中国是稀土元素的最大拥有国,储量、产量、销量和用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是总体上看研发力度还不够、投入还不足,稀土产业整体上处于世界稀土产业链的中低端,其中最大的制约瓶颈是基础研究不足。
    对此,赵江涛建议,将稀土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产品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解决“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技术。包头在稀土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方面具备良好基础,而且拥有世界最大的白云鄂博稀土矿和国家级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中心、稀土行业质量检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完善的配套体系,建议国家在包头设立中科院稀土研究所和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更好地集聚国家稀土科研要素和高端人才,整合现有科研力量,加快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使包头成为全国稀土研发与应用基地。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促进向北开放

    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为深入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呼包鄂协同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呼包鄂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提出,将呼包鄂地区建成自治区“向北开放”中心、国内协作的枢纽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支撑区。
    “作为呼包鄂榆区域唯一的陆路口岸和向北开放最便捷的通道,满都拉口岸具有很多优势,有很大发展潜力。”为此,赵江涛建议加快满都拉口岸互联互通建设。
    赵江涛详细介绍说,一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正在形成。包满铁路三期工程基本完工,国道210线白云鄂博至满都拉口岸一级公路和国道331线(边防公路)全面开工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公路交通主框架正在形成。连接蒙古国沿边重要城市和主要矿区的通道主网络基本形成。北方国际合作股份公司、中国国储能源化工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满都拉口岸基础设施和境外公路项目启动实施,境外货运通道基础逐步改善。
    二是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呼包鄂地区是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对能源资源需求量较大,为满都拉口岸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环境。仅包钢(集团),年进口需求成品铁精矿1000~1600万吨,煤炭1100万吨,其中焦煤1000万吨,无烟煤100万吨。年出口蒙古钢材约10万吨。按照产能计划将最终形成钢铁产能每年1650万吨,需求成品铁精矿2500万吨。同时,包头市域内3个电厂、9个工业园区年需求焦煤电煤约4310万吨。这些都为满都拉口岸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力,也为包头全面发展泛口岸经济,把通道经济转变为落地经济,推动口岸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
    此外,赵江涛还建议加快推动包银、包西高铁(包榆段)建设。“包头至银川、包头至西安(包榆段)高铁是中国铁路总公司和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进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是保障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他指出,包银、包西高铁(包榆段)建成后,将形成京包兰国家大通道,补齐呼包鄂榆城市群基础设施短板,对于充分发挥沿线城市向北开放优势,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看,沿黄城市群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银川、鄂尔多斯、榆林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能源重化工基地,包头是国家重要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和稀土生产研发基地,四地集中了内蒙古、陕西和宁夏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亟待以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赵江涛指出,项目建成后,将促进呼包鄂及沿黄经济区快速发展,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支撑。
    “下一步,包头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满都拉口岸建设,不断改善口岸营商环境,逐步形成以满都拉口岸、航空口岸、B型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公路港一体化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赵江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