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梁喜俊 潘晓娟
“20年来,我们已收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原种质资源2000余种、3000余份,植物标本2800余种、2万余份,土壤样本近40万余份,在不同地区先后设立13个专项研究院及相应的种质资源库。”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召明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生态指数”并列入环境法。中国的特色种业发展很初级,种业又是一个长周期科研和育种的过程,其基础建设和前期投入成本高。需要国家出台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要从政策和金融扶持的角度对种业发展给予帮助。
生态修复模式不拼颜值拼数据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草”为业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科技型生态企业。该公司掌握了野生植物驯化育种技术,节水园林绿化技术,生态修复集成技术,总结并形成“退化草地修复”、“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荒废土地恢复草原植被”、“绿地节水”和“草原生态牧场管理”五大技术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据了解,经过科研和实践的积累,结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公司依托乡土植物科研体系、种质资源储备、种业生产体系、大数据平台和生态修复标准,蒙草的生态修复实现科学化细分,已在全国10多个省份开展业务。
王召明介绍说,以内蒙古为样板,蒙草将“生态理念+技术智慧+资源储备+管理标准+生态产品”的生态修复模式复制成疆草、藏草、滇草、秦草等事业群,在新加坡、蒙古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积极推进生态修复业务,以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理念和智慧,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种业发展需国家与社会双轮驱动
“在生态环境治理中,乡土植物和特色种业严重短缺,目前仅生态修复用种、牧草用种、草地草坪用种三大类90%以上都是依赖于进口。”王召明对此有些担忧,就加强科研与发展特色种业,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培育特色种业发展产业化、企业化,完善政策奖补机制。
国家要遴选具有科研能力、种质资源储备、育繁推体系的种业企业加以支持,国家政策上要在土地流转、机械化加工种植、良种补贴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一批特色种业的良种基地和市场化企业。
挖掘保护我国“特色种业”的品种,加快监管层对特色种业品种的审定。我国的原生物种的种源保护十分紧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区域化有特色的品种遗失很多。例如,中草药的道地药材发展必须有好的种源;再如牧草品种,适宜北方的耐寒耐旱的优质品种就十分短缺,需要建立相关的保护机制和发展政策。
二是用大数据的应用思维支持特色种业的发展。
在王召明看来,特色种业发展需要国家管理机制与社会组织双轮驱动。生态环境治理是科学活动,不是一项简单的传统工程,政府要购买服务并主导成果验收。例如,生态修复用种主要用在国土绿化、荒漠化治理、草原修复等,国家每年的投入较大,但之前都是政府专业管理部门主导修复实施较多,建议市场化由企业主导修复、专业部门验收。
王召明建议,设立“生态指数”并列入环境法。有数据就会有生态修复的标准,依照科学的测算,有科学的评估,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一些关键的生态环境数据信息进行量化统计,如“水、土、气、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进行数字化评价,生物的多元性能构建生态指数的多元性——特色种业的科学应用就是指数的重要指标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