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玲代表:建议合理调整草原权属 设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基金

作者: 梁喜俊 潘晓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梁喜俊 潘晓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自2011年开始,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2年又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黑龙江等5个非主要牧区省的36个牧区半牧区县,覆盖了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据悉,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59.75亿元。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草原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郭艳玲近日表示,草原补奖机制实施8年来,草原生态局部好转,草原沙漠化的状况有所改善。然而草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当前仍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的保护,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任重道远。
    郭艳玲表示,为了摸清草原补奖政策实施8年来,补奖区草原生态现状与牧民生活现状,专门调研了乌兰察布市的几个补奖政策重点实施区。郭艳玲发现,从2011年草原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项目区的草原植被有所恢复,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有效遏制,草原功能正逐步走向正向演替。从多年的监测结果来看,项目区内植被盖度、高度及干草产量均有明显增加,项目实施后草原生态有所好转,草原生产能力逐步恢复。
    但草场权属仍是牧区的焦点问题。郭艳玲分析说,草原权属问题仍很突出。自上世纪80年代实施草原双权固定以来,90年代曾有过一次个别调整,直至今日草原权属未做变动。
    郭艳玲建议,当前亟待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调整草原权属,二是探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激励机制。
    草原是牧民的生存之本。牧民没有草场就像无本之木、无水之鱼。建议政府组织多部门,不断探索一条解决草场纠纷与矛盾的良策,给想管理、保护、合理利用草原的牧民有守护草原的机会。纵观8年来草原补奖政策不平凡的实施过程,草原生态趋于正向演替。根据草场类型及草原植被恢复现状,精准核算草场载畜量,全面推行季节性休牧与草畜平衡,同时提高草畜平衡的补贴标准,既让草原恢复生机,又让牧民过上美好生活。春季牧草发芽出苗阶段在3~6月,实行最严格的全面休牧制度,草原监管部门协同苏木乡镇提前下发通知,张贴布告,宣传休牧的好处,如有违犯绝不姑息。如此规范一段时间,让牧民形成一种自觉,既保护了草原又让牧民有畜可养,真正构筑起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绿色长城。
    当前,亟待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建议分拨部分补贴资金设立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基金,按年度经过农牧民评分、苏木乡镇集中评审,依据专业部门草原植被评估,考评出优秀牧户给予奖励,鼓励上进督促后进,逐步形成树新风杨正气的良好风尚,从而真正调动起每一位农牧民保护草原、建设草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