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博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白雪
内蒙古以“羊煤土气奶酒肉”远近闻名。内蒙古伊泰集团、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亿利资源集团、鄂尔多斯集团、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改革开放40年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一大批草原品牌及蒙字头企业沐浴着党的好政策、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立足草原“沃土”,走出内蒙古、奔向更为广阔的“天空”,成为内蒙古人民的荣耀。
这些企业大多迅速成长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骨干”企业和全国驰名企业,很多更是已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这其中,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金树的传奇经历更是令人钦佩。他曾当过煤矿工人、人民公社社长、乡镇书记、旗(县)长、内蒙古最大产煤大市——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局长,后转而从商,如今已是中国百强企业“掌舵人”。
不走寻常路
中国古训讲:“行百里者半九十”。许多优秀的企业在创业路上支撑了很久,但还是倒在了黎明即将来临的那一刻,遗憾与成功失之交臂。
时光回到1997年,正值年轻有为、仕途平步青云的郭金树调任煤炭局局长。
那个时候,整个伊克昭盟工业基础薄弱,全盟年利税1000万以上的企业仅31户,这之中仅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伊煤集团、伊化集团和亿利资源四大集团的工业增加值就占了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34%,以及全市财政上交利税收入的20%。
除薄弱的工业现状外,更令人感到棘手的是作为地方财税重要来源的煤炭工业困难重重——煤炭企业小散乱,资源浪费严重、竞争无序、安全事故频发,其煤炭局所属煤炭公司企业虽已有20多家,但大多数都是空壳公司,1000多名工人的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面对严峻现状和巨大的经营压力,临危受命的郭金树如何突破“瓶颈”制约,既抓好煤炭工作,又能引领煤炭公司干部职工扭亏脱困、实现双赢,许多人拭目以待。
不负众望、不辱使命的郭金树首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20多家企业相继进行了改制重组,1000多名职工被顺利分流下岗并妥善安置。从此煤炭公司摘掉了“愁帽子”轻装上阵,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仅仅几年时间,就偿还了过去外欠近亿元的债务。
有人评价当时的国内经济称,“新一轮经济繁荣正在悄然酝酿。”而彼时的内蒙古煤炭资源,仍处于整体“沉睡”状态,绝大多数小煤窑年产量低、竞争无序,煤炭市场持续低迷。
正当郭金树满怀信心准备大展“拳脚”实现人生远大抱负时,2004年,国家一纸禁止领导干部在企业兼任负责人的通知,使郭金树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瞬间破灭。
怎么办,走还是留?一边是身兼要职、光鲜亮丽、安逸稳定、甚至前程无量的公务员职位;一边则是没有地位、险象丛生、赔赚不保、时刻充满压力、甚至毫无前程可言的“煤老板”和“生意人”,如何抉择?
经过反复斟酌,向来不走寻常路的郭金树以“背水一战”的豪情和胆识,最终选择辞去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局长,带领从煤炭公司改制买断工龄的几百号“兄弟”“下海了”。
人们常说:“选择大于努力,思路决定出路。”谁会料到,当初的这一具有决定意义的选择,竟迎来了日后汇能煤电集团跨越赶超、迅速做大做强的巨大转折,也开启了郭金树富有传奇、令人仰止的人生篇章。
新世纪的阳光
进入新世纪的2001年,鄂尔多斯大事、喜事不断。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沿用了357年名称的伊克昭盟撤盟建市,改为鄂尔多斯市。不知是机缘还是巧合,就在这一年的12月,沐浴着新世纪的阳光、注册资本金为200万的内蒙古汇能煤业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这家“出生”就富贵、起名为“汇能”的公司,其寓意是将能源、人才、资金、理想和信念汇聚起来,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看得出,郭金树对自己刚刚成立的公司寄予着无限期望。
将自己置身险境,敢于“下海”、勇于脱离政治“光环”,挑战自我的郭金树,无疑成为了那个年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事实上,独具战略眼光、多谋善思的郭金树敢于以身犯险的底气源于自己多年对未来煤炭市场的精准预判——他认定,未来这些“黑石头”一定炙手可热、大有可为。
作为以煤为主的煤炭企业,未来企业要想施展“拳脚”,没有赋存条件好、储量大、易开采的煤炭资源,就好像无源之水,发展将无从谈起。
郭金树深知,越来越稀缺的煤炭资源对于一家煤炭企业的重要性。于是,他开始用心为自己的企业“物色”资源,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抉择,为日后汇能煤电在更大空间持续、跨越发展,蓄积了强大动能。
难怪坊间有人传言:“在鄂尔多斯所有煤炭企业中,汇能煤电是未来最有潜力的一家公司,因为公司掌握着其它煤炭企业无法比拟的优质煤炭资源。”
凭借多年从政经历及对鄂尔多斯煤炭分布状况的深入了解,郭金树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了有西部百强第一县之称的准格尔旗。
在他看来,这里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好、煤层厚、发热量高,且易于开采。“那个时候,虽然煤炭市场刚刚回暖,但忽冷忽热的煤炭市场令许多煤老板倍感煎熬,很多小煤窑老板没有长远思想、急功近利,总想着将自己手中的小煤窑‘倒腾’出去,赚取暴利。”汇能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曹培恒回忆说。
小煤窑老板焦虑、急功近利的心态与郭金树冷静、善谋长远的思维形成鲜明反差。自2004年以来,郭金树一方面多方筹措资金、大举购买兼并想要抛售的小煤窑及煤炭资源;另一方面,积极配合鄂尔多斯市政府实施的“提高地方煤矿资源回采率三年攻坚战”,大力改革采煤工艺。
经过这一轮以强并弱、以大并小、股份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到2007年年底,汇能煤电井田面积得到了扩充,实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煤矿机械化装备水平及煤矿采区回采率得到大幅提升。
“试水”煤化工
一向务实的郭金树退出政治舞台,脱离束缚后犹如“蛟龙”出海,将更多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公司各项事务中。在他无限心血和辛勤汗水“浇灌”下,生意做得是顺风顺水、如日中天。
事实上,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冰封”的中国经济持续回暖,极大地拉动了国内煤炭市场的巨大需求,而彼时鄂尔多斯的煤价,就像放飞的“热气球”——一路走高、年年不断攀升。
一时间、全国各地、山南海北、操着各种口音的淘金者纷至沓来,沾煤即富、一夜暴富的神话不绝于耳,而只要是开煤矿、搞房地产的都赚得盆满钵溢。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2012年,后来,有专家将这一段煤炭市场辉煌期称之为“煤炭黄金十年”。“这十年,即使是拥有一家年产三四十万吨的小煤矿,一年的收入也有五六千万元,十年少说也有四五亿元,而像伊泰集团、汇能集团、满世集团、乌兰集团等这样资源、技术、实力高度集中的集团公司,谁也算不清这些企业到底赚了多少钱。”一位长期从事煤炭运销生意的张姓老板如是说。
滚滚乌金使汇能集团迅速聚集了巨额资本,这个时候的郭金树又有了新的“盘算”,没多久一个更加宏伟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酝酿——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
按照规划,该项目分两期进行,总投资135.5亿元。采用世界先进工艺技术、引进国外关键设备,生产清洁天然气并进行液化。项目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利润6.4亿元,上缴税费4.4亿元。
之所以投如此巨资上马煤化工项目,汇能煤电的初衷是延伸煤炭绿色产业链、开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打造一流煤化工园区。“不能仅靠卖煤度日,更要搞深加工,让煤炭的价值最大化、绿色化。”郭金树解释。
事实上,早在2006年,汇能煤电就在准格尔旗建成并投产了2×6万千瓦供热机组,加上煤制气项目9万千瓦动力机组,总装机规模为21万千瓦。
2014年10月17日,经过4年多的持续“攻坚”,第一条投资70亿元、年产4亿立方米的汇能煤制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项目一次性投料试车成功,10月26日产出SNG,10月29日,产出LNG(液化天然气)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经检测此次产出的SNG中甲烷纯度达到97.0%以上,LNG中甲烷纯度达到99.7%以上,产品质量达到并超过了设计指标。
经过试运行,整条生产线运行各项指标优于预期,率先填补了国内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煤制天然气的技术空白,成为鄂尔多斯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主力输出基地的一个重点投产项目。
作为我国首批煤制气示范项目,汇能煤制气项目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我国煤制气产业的发展,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易推广的好思路、好做法、好技术和好经验。其示范性、带动性作用主要有技术设备世界领先、低热值煤清洁利用、项目经济效益长远看好等“七大优势”。值得一提的是,仅一期工程技术设备进口投资就达8亿多元,分别选用法国、丹麦和德国等多个国家公司的专利技术。
不仅如此,在工艺和设备方面,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国内西北化工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和山东三维公司的成熟技术设备进行优化组合,使整套装置具备了技术先进、节能降耗、环保高效等特点。
煤制天然气一期工程稳定良好的表现,加速了汇能煤电煤制天然气项目二期工程16亿Nm3/a煤制天然气和8亿Nm3/a液化天然气生产线的建设。
据测算,该项目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上缴税费9亿元以上,可解决3000多人的就业岗位。
“2018年5月,作为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输电通道的配套电源点之一,汇能长滩2×66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将于2022年建成投运。”汇能煤电管理层一位负责人表示,这是汇能煤电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具体举措,两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就地转化煤炭资源1260万吨。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燃煤发电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也是汇能煤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改变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的深动实践。
至此,汇能煤电仅这个年产2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如果一、二期同时建成达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近百亿元,上缴税费约9.4亿元。
多领域发力
事实上,汇能煤电在产业上的布局,不仅仅局限于煤矿、煤炭洗选、煤化工,在资本的不断扩张下,汇能煤电又一鼓作气上马了自备电厂、参股铁路运输,业务涉足金融、路桥、物流等跨行业、多领域,呈现出多点发力、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形成了集煤炭开采、洗选加工、坑口发电、粉煤灰再利用于一体的“煤炭-洗选-电力-氧化铝-原铝及深加工”——煤电铝综合循环的完整经济产业链。
位于长滩、已核准的2000万吨/年(按1600万吨/年组织建设)的长滩露天煤矿及选煤厂项目,依托煤电铝综合循环经济产业链,配套建设2×66万千瓦低热值煤自备电厂、年产140万吨氧化铝及66万吨原铝加工项目。
与此同时,以国家正在建设蒙西至天津南特高压输电通道为契机,建设2×66万千瓦燃煤发电项目,打造煤电铝综合循环经济产业链。
该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240亿元,利润50亿元,税金35亿元,可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
项目规划在长滩露天煤矿坑口建设,生产原料通过皮带传输,运距不足2公里,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据测算,通过自备电厂供电,仅铝产业项目、年节约电费约16亿元。
这些“大块头”、耗巨资、高收益的大项目,既展现了汇能煤电资本运作的强大实力,同时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又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首汇能煤电风雨18载的坎坷路,堪称是一部励志、卓越的奋斗史。公开资料显示,如今的汇能煤电集团,旗下现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3家,企业固定资产约三、四百亿元。
放眼未来,到2020年,汇能煤电将形成4000万吨煤炭、2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12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400万千瓦电力装机及140万吨氧化铝及66万吨原铝生产能力。届时,汇能煤电将发展成为产值超500亿、资产过千亿、员工2万人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除光鲜亮丽、急速变化的资产数字外,更令汇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平均每年为国家上缴税费近20亿元、18年为国家创造各类税费累计300余亿元,这些资金,犹如“血液”,润滑着共和国这艘航空巨舰疾驰远行。
务实汇能
企业做得这么大,并没有一丝骄傲,每一位走进汇能煤电的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汇能煤电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为人都十分谦逊、有礼,埋头做事,这似乎成了汇能人的行动自觉和一贯风格。
而在处事方面,汇能人给外界的感觉是谨慎、处事低调。有知情人评价说,这可能与汇能煤电“当家人”郭金树弃政从商的一些经历有关。
事实上,从煤炭工人、人民公社社长,到博击商海,一步步历练成长起来的郭金树,在他身上仿佛集聚了太多的优点——低调、内敛、专一专注,或许这就是成功人士成就大事的鲜明特征。
在他们看来,做企业就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驽,多谋、善思企业经营发展的事,毕竟发展才是实实在在的硬道理。
诚信如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永远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引经据典的话语“一针见血”。除了务实,在汇能煤电,公认的另一“金字招牌”是诚信。
事实上,汇能煤电自创立之初就对企业举债、偿债设置了“红线”,事情的起因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彼时的郭金树,还是原伊克昭盟一公职人员,他介绍,“乡镇企业每年向公社汇报工作时,企业利润、上交税收数目可观,讲得头头是道,但过几年彻底清算时,却发现这些报告中曾盈利可观的企业,外债却远远超过了盈利,总体算来,企业的经营是亏损的。”
这对郭金树触动和启发很大,他深刻认识到,不管负债的企业是不可能健康发展。从公社辞职下海创办企业之初,郭金树就明确了财务收支一定要算总账的原则,由此制定出台了偿债率“红线”。
在郭金树看来,做企业必须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干,企业有多大力办多大事儿、量力而为,即使耽误自己的发展,也不能拖欠人家的工资。这不仅是道德信用上的问题,也是办好一家企业的基础。
因此,汇能煤电在每年承包目标责任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年底前工程偿债率兑付比例最低达到97%”列入规定,以此为考核标准兑现奖惩,偿债率比要求每低一个百分点扣罚奖金1万元。
不仅如此,为确保诚信执行不打折扣,汇能煤电要求企业建设的所有项目,包括包工企业,必须在施工现场上墙公布工钱结算情况,确保公开透明,工人及时拿到工资。
事实上,在中国改革开放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风气污浊、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在许多人看来,汇能煤电信守承诺的举动是吃亏、是企业不会算账,但郭金树不这么认为。
“工人挣点钱真的不容易,他们用双手劳动和汗水换取的那一点点钱如果得不到回报,最后却要让工人说好话讨要这点钱,这样的企业不道德。我们想要做大事、企业要发展,为社会做贡献,对老板来说,靠的是工人,如果在工人身上打主意,在我看来不是一个精明的企业家。”
(本特刊所有图片除标明外,均由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梁喜俊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