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变化 创造新优势 迈向高质量

作者: 宋时飞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宋时飞

    再过一两天,中国经济“2019一季报”即将公之于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关键之年”的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开好局、起好步并奋力争取“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创造良好条件,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再过几个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伟大时间节点。70年披荆斩棘,70载风雨兼程,给扎实做好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工作,提供了最充沛动力、最强大底气、最有效支撑。与此同时,那些来自一季度里的好经验、好做法,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沁着泥土,纳入“政策工具箱”、写进“调控教科书”、启迪“奋进后来人”。
    从眼下算起,今后一段时期的每一个年份,都贴满了耀眼的历史性标签: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2021,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2,中国共产党将又一次向全党、全国、全世界,展现出全新的奋斗姿态。
    通往明天的路,要从今天的脚下一步步稳健走起。坦率地讲,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这八九十天里,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有关方面,并不算轻松,在某些领域、环节和时点,甚至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面对去年底中央作出“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重大战略判断,我们一方面拿起“放大镜”,本着严慎细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忧患意识,抓住主要矛盾,对问题、挑战、风险、隐患,想得更深、抠得更细、把得更严、备得更妥;另一方面也拿起“望远镜”,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危和机同生并存,进一步主动自觉变压力为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正因如此,一季度里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的例子不断涌现。
    比如,面对1月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外贸实现“开门红”,我们抱之以欢欣,投之以冷静,既看到外贸稳定发展仍然具有诸多有利因素,也看到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复苏态势还相对缓慢。事实上,最新出炉的一季度外贸数据——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7%,较1月份当月增幅客观上有所回落,也再次有力证明了务实审慎是很有必要的。
    又如,今年初,国务院明确要求,对已经全国人大授权提前下达的1.39万亿元地方债要尽快启动发行,力争9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同时更好发挥专项债对当前稳投资促消费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专项债募集资金要优先用于在建项目,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
    再如,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到以做好后续扶持为主的阶段,任务更加艰巨。站在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的良好工作基点上,3月初,发展改革部门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易地扶贫搬迁打造成“品牌工程”并全力实施好,同时持续强化督促检查和纠错纠偏。这意味着,“吊高胃口”“随意拔高”等现象将得到及时有效纠正;这也意味着,普及知识点、厘清模糊点、明确风险点、找出空白点、补齐差距点、增强优势点,不隐瞒、不回避、不虚假、不护短,将成为今后的更高要求。
    还如,进入4月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有关方面在概括性梳理总结一季度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寓信心于稳健、寓乐观于谨慎的妥帖表述。许多情况下,在基本已成定局、得来十分不易的“开门红”三个字前面,“有望实现”“奋力争取”“打造更高质量”等提法,显得十分普遍,这些都为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写下了鲜活注脚。
    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是具体的、实践的。对中国经济“一季报”里具体数据的起落涨跌,仍要坚持立足科学立场,把握好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在今年初提醒的“四个看”,就很值得一说:2019年,我国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于月度乃至季度一些指标可能会发生波动,这也是正常的,不必过于担心,关键是要看全年、看走向、看趋势、看潮流。”
    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日特别强调,“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特别是3月份以后,出现不少积极变化。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及其中的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回升至近几个月的高点,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和货运量、发电量增长加快,消费保持稳定,资本市场成交活跃。对实现今年经济增长6%~6.5%等主要预期目标,我们是有信心的。”
    既要看到矛盾、困难、问题、挑战和危机的一面,更要看到希望、机遇、光明和前景的一面,全面辩证地看,积极务实地办,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道路上,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篇章。

相关报道·————————————

2版 建设国家物流枢纽:
    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3版 “三新”经济创造新岗位带动新需求
    G60科创走廊: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先行先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