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 北京22日电记者徐纶报道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在即,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领导小组办公室今日发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报告全文约1.8万字,除前言外,共包括进展、贡献和展望三个部分。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5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影响力日益扩大。
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五年多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参与各方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断增强。“这应了中国一句古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组组长肖渭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有关情况时表示,这是中国政府第三次公开发表“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报告,也是本届高峰论坛的重要成果之一。
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一批具有标志性的早期成果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4000亿美元。
“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五大类76大项279项具体成果已经全部按计划进度完成,其中有的成果还转入了常态化工作,将持续予以推进。可以说,我们向第一届高峰论坛与会各方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也为第二届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肖渭明说。
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肖渭明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到目前五年多,我们在沿线国家的投资超过900多亿美元。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贷款来源是很多元化的,其中既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也有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还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充分体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为了推动实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中国政府成立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将从过去五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重点的硬联通,更进一步向规则标准的软联通转变,或者说两个并重。”肖渭明表示,“我个人的理解,规则标准的对接在某种程度上比硬联通更重要、更持久。因为所有物质上的联通,最终要落到规则、标准的软联通上。在这方面,我们领导小组办公室深感责任重大,实际上已经在启动规则标准对接方面的具体工作,而且纳入到2019年工作要点,也已经在指导有关部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对此,肖渭明强调,第一,政策对接多多益善,永远在路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包容的倡议,只要任何一个国家愿意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我们都欢迎。
第二,规则标准对接任重道远。规则标准浩如烟海,从上世纪初,再往前到十九世纪末,就开始在制定国际方面的规则标准。现在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国际规则标准,粗略可以归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大类。在国际经济法的标准里,投资贸易的标准是重中之重。但是,投资贸易标准又涉及贸易、投资、运输、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保护、劳工等各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若干国际条约、国际公约和国际协定。
第三,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支持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一直遵循以联合国宪章为宗旨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也一直遵循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并且一直愿意为完善国际公约、国际条约、国际协定确定的国际规则标准作出中国贡献。
“随着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和有关成果的落实,规则标准对接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肖渭明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全文见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