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好“一带一路”工笔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

作者: 徐纶
    “一带一路”建设已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徐纶

    不久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培训(宣传)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首期“丝路行者”专题研讨班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班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搭建民营企业家、高校教师与中央国家机关相关单位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使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聚焦“一带一路”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作为此次研讨班的主讲嘉宾之一,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经过5年多的生动实践,已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向精雕细琢的“工笔画”转变,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带一路”倡议定位明晰关乎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就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其中也包含不少质疑的声音。“不过,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以及项目的逐步落实,‘一带一路’的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清晰,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肯定。”翟东升说。他进一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带一路”的目标定位:
    其一,“一带一路”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对于对外开放的概念还比较窄,多是指打开国门,希望中国产品走出去,国外资金、技术引进来。“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对外开放更加开阔,从国家政策到企业金融,再到人文交流,属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翟东升说。
    其二,“一带一路”是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其不但关注经济领域的畅通,更将外交策略融入其中。
    其三,“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平台。翟东升指出,2018年1月在中外政党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一带一路”倡议初衷就是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的,也是它发展的最大依托,是个宏大的战略视角。”

5年发展成绩亮眼合作成果遍布全球

    翟东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从2013年至今,“一带一路”倡议结下了不少硕果。具体来看:
    ——“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与120多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签订合作备忘录。“而继续扩大‘朋友圈’,将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努力的方向。”翟东升说。
    ——政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设计基本完成。
    翟东升表示,近几年,中央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海关、税收、科技、标准联通等方面的政策规划,设立了丝路基金,与沿线国家商谈货币互换协议等。此外,国内各地方也采取了不少鼓励措施,如在广东、深圳设立的本省市丝路建设专项基金,在上海政府部门组织对企业进行培训……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形成一批早期收获。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在沿线国家成功建成标杆性项目,发挥了示范性作用,让沿线国家看到了希望,尝到了甜头。
    翟东升分析说,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以交通能源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国际产能合作,将我国的优质产能转移出去,带动相关投资;三是产业园区的建设;四是中欧班列迅猛发展,到2018年已累计开行13000次,到达欧洲10多个国家、49个城市,是互联互通最直接的体现。
    ——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有力促进合作共赢。
    数据统计显示,2013年~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累计超过6万亿美元,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900亿美元,完成对外工程承包额达4000亿美元。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加快形成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翟东升特别提到,2017年在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欧亚非大陆是“一带一路”的建设重点,表示欢迎所有国家参与。“这意味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没有特定的范围,‘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全球的。”

面对复杂国内外环境需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尽管‘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面对的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展望未来,翟东升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为更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我国利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益的关系。“需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绝对不是地缘政治,不能唯利是图。尤其是和发展中国家打交道,可以先予后取,多予少取,但也要设定一定的原则和底线。”翟东升说。
    第二,处理好我国规则、政策和做法与国际规则标准的关系。翟东升表示,“在这方面,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既不能将国际规则抛到一边,完全按照自己的规则来;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国际规则,毕竟我国有具体的国情。”而事实上,目前大部分国际规则我国都已签署并且严格遵循,对于没有签署的国际规则,原则上并没有义务完成。“在外界以此攻击我们的时候,应及时站出来澄清误会,申明我国并没有签署这项国际规则。”
    第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前,“一带一路”的建设给外界的普遍印象,大多是由中国政府出面解决的项目,但在实际操作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市场化的项目。“在项目沟通和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发挥好民营企业的能量,政府可以给企业提供帮助,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协助项目开展。”翟东升说。
    第四,处理好对外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不能一味地寻求便利,过分简化通关程序。如对我国西部地区,因其面临边疆安全问题,就不能为了通关便利,过度放松边关检查,导致暴恐分子浑水摸鱼、轻易入境。
    第五,处理好务实推进与舆论引导的关系。翟东升表示,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监测,在问题发生的初期就及时引导。
    第六,处理好国家总体目标与地方具体目标的关系。翟东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世界的国际性发展战略,国内各地应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破解发展中的问题需围绕“五路”建设做文章

    采访最后,翟东升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过渡到基本框架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更加明确,合作共识更加广泛,建设成果更加丰富的新阶段。“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将重点围绕项目开展工作,抓落实、抓具体。”
    在他看来,目前“一带一路”建设中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如我国软实力较弱,国内地方政府盲目开展项目,国内企业失序、失范和冒进等。“个人认为,要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围绕‘五路’建设做文章。”
    首先,建设和平之路,要求我国加强对外协调和安全保障。稳步扩大“朋友圈”,积极吸纳欧美大国参与,着力发展“好伙伴”;积极做好相关大国工作,利用多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并持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境外安全保障。
    其次,建设繁荣之路,要求我国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加快推进政策规则标准“软联通”;同时,提升中欧班列运行效益,加强海洋领域务实合作。
    再次,建设开放之路,要求我国加强经贸投资合作。深化双向投资合作,提升贸易合作水平,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建设;促进企业有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优化国内区域开放发展格局。
    第四,建设创新之路,要求我国加强创新合作。创新金融服务“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有效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
    最后,建设文明之路,要求我国加强人文交流合作。务实开展人文交流,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积极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推广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和绿色装备;推进“连接丝绸之路”建设,建立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机制;维护“一带一路”倡议权威性严肃性,治理假借“一带一路”聚财敛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