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通办”之后才是硬骨头

作者: 季晓莉
季晓莉

    上海的营商环境中,完备的法治化水平、成熟的行政管理体制、信守承诺的制度文化是其比较优势。上海在兑现用地指标、履行招商承诺、及时支付款项等方面表现也优于其他省市。就2019年的营商环境2.0版来看,比其他省市大部分还停留在各部门按职责来优化服务的思路显得更洋气、更国际化。但上海不是就没缺点了。
    《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上海营商便利度改善最显著的三项指标是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和跨境贸易,但这些指标都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控制的项目。而信贷获取、少数投资者保护、税收支付和破产处理四方面指标,则是上海改善营商环境需要突破的难点,因为这些指标更多由市场决定,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司法系统及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发力。
    下一步怎么做?关于信贷获取,有关专家建议,为解决长期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上海可通过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机构,优化担保基金运作规则,建立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搭建多样化的信贷服务平台,为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供政策激励。关于少数投资者保护,为防止控股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不当行为影响到普通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应修订《公司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涉及关联交易、股东诉讼便利度、公司管理和透明度等相关条文。关于税收支付,上海应减少各类行政性收费,并为企业缴纳社保提供更具弹性的缴纳比例选择模式,以及提供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离岸税收框架。
    当然,建立面向市场的政企沟通机制,借鉴香港的成熟经验,设立“上海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咨询会”,聘请市场机构作为营商环境建设咨询顾问,提高沟通和改革的效率也是一招。例如,“政企合作圆桌会议”建立了反馈机制,让优化营商环境更加有的放矢。
    为了“建设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务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上海还应建立政府部门之间的营商环境建设联席会议机制,把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和服务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加强长三角区域的改革经验交流和市场监管联动,发挥“龙头”而不是“孤岛”效应,早日在科学有效提高服务企业水平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