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前锋”领衔,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作者: 宋时飞
中国经济导报评论员|宋时飞

    近段时间,有关“前锋”的话题很热。先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发布,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继之而来的,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在中央的关心厚爱和部署推动下,奋力当好先行者、排头兵、示范员的上海和深圳,续写出“双城记”新篇章。对沪深两地,很多方面用到了同一个形容词——前锋。《解放日报》的重磅评论,使用了耐人寻味的标题,《做更具实力的“前锋”》。
    足球场上,前锋是最关键的位置之一,攻城拔寨,可以直接决定比赛胜负。如果把上海和深圳比作新时代的“双前锋”,显然,两者使命在肩,担子不轻。
    相对而言,上海是一名打过后卫、年纪也长的前锋。无论是去年回眸改革开放四十年,还是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载,大家谈起上海,总会发出相似的感慨:上世纪90年代,上海从经济社会发展负担较为沉重的国内“后卫”,一跃而成“前锋”,实现了大变样,这背后的一大秘诀,就是浦东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正因如此,今天的上海也更加自觉统筹好快与慢、新与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也正因此,人们才会在新时代的上海,既看到“特斯拉落户创业界之速”,也看到“垃圾严格分类领风气之先”,更看到“老旧小区改造疏沉疴之韧”。
    另一名前锋深圳,则要年轻得多。建市40年、成立经济特区39载,与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全球相近类型城市相比,40岁的深圳,风华正茂,岁月正好。年轻,意味着活力更足、冲劲更强。毫不夸张地讲,40年来的深圳,“一脚油门踩到底”,把速度打造成自身最大最亮的名片,将无数个“第一”“惟一”揽入怀中,载入史册。
    熟悉足球的朋友都清楚,不同类型的前锋最适合搭配,如果战术得当,也最易产生“化学反应”,那些国际足坛著名的前锋二人组,绝大部分都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相信并乐见,有了全新定位与使命任务的上海和深圳,会进一步立足大局与全局,南北遥相呼应,彼此密切配合,既尽情发挥自身所长,又充分考虑各方所需,创造更多破门良机,把握关键得分机会,携手共同为全国更多地区当好先锋、作好示范。
    好的前锋,不但自身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随时准备进球,更会努力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好全队的前场支点、教练的战术支撑。该回防就回防,该防守就防守,极端情况下,前场箭头回撤到中后卫位置上,进而充当守门员面前最后一道屏障的情况,在足球场上也屡见不鲜。
    于是,我们注意到,上海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专门有一段强调“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里,“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关键一节。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眼中,增设新片区不是为了单纯打造区域性发展亮点,而是构筑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平台;在广东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关乎全局的大事,是全省的大事,要牢牢把握“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说到“前锋”,中国足协近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国足名单中,广州恒大队外援埃尔克森榜上有名。作为一名曾经的巴西人,埃尔克森成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家队第一位非血缘归化球员。主动放弃巴西国籍、志愿入籍中国的埃尔克森,曾先后在广州恒大、上海上港两家俱乐部效力多年,可以说对长三角、珠三角都熟得很。不经意间,埃尔克森书写了一部先是辗转长、珠,继而改籍效力中国的“老兵新传”。
凝望地图不难发现,上海也好,深圳也罢,说到底,两名优秀的前锋,也只是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优秀前锋群”的代表,进一步发挥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先行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离不开前锋之间、前锋与中后场的勠力同心。在先进制造、创新驱动等领域,上海与深圳积累了不少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但在更多方面,二者时刻离不开其他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鼎立支持。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与国内兄弟省份的交流互动中,上海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近年来多次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上海发展离不开各地的大力支持。无独有偶,8月21日的《深圳特区报》头版,除了重点报道深圳全市上下热议抢抓机遇加快建好先行示范区,还拿出相当版面刊发了广东省党政代表团赴贵州交流对接扶贫协作方面的情况。
    放眼长远,当年上海能从“后卫”一跃而成“前锋”,深圳能从小渔村连跨数级变成“国家队主力前锋”,谁又能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高水平开放红利的加速释放,更多内陆地区不会蜕变成不同类型的高质量前锋呢?
    顺带说一句,相较传统机车,动车组之所以先进,就是互为首尾、自供动力,当车尾时“功成不必在我”,作车头时“奋进只争朝夕”。
(相关报道见4版《聚焦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