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艾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华斌
党中央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把鄱阳湖流域作为一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江湖开发、保护与治理,为全国流域保护与科学开发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南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打造“东方水城、中国水都、鄱湖明珠”的水生态品牌,在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
江西省南昌市河湖密布,水系发达,生态资源丰富。“城在湖中,湖在城里”是南昌市的真实写照。“南昌市境内水网密布,自古就有‘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水域总面积占全市区域面积29.8%,在全国省会以上城市名列第一。”谈及南昌市水资源,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生态办专职副主任刘兵自豪地说。以打造“滨湖都市”为核心示范,南昌市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和修复、梅岭山脉整体保护、农田整治与现代农业发展、流域生态保护和湿地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实践工作。
构建“水都”“绿谷”“蓝带” 三大平台
“建立区位标杆,打造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结合南昌自身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以‘水都’‘绿谷’和‘蓝带’为核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刘兵说。
——魅力水都:核心建设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充分突出南昌滨湖、沿江、临水生态优势,以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为平台,通过实施防洪排涝、截污控源、内源治理、水系连通、生态修复、景观打造六项关键举措,构建南昌城区及周边“一江三河串十湖”的水系连通格局。做好山林蓄水、田园涵水、村镇亲水、城市活水、河湖净水的水生态文章,实现河湖健康、人水和谐、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的建设目标。
——生态绿谷:核心建设面积约50平方公里。以梅岭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东起昌九高速,西至昌铜高速,以南安公路—万赤公路为中轴在沿线两侧布局。围绕溪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石鼻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罗亭—长埠现代农业休闲观光走廊,配套布局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休闲农业示范点——“绿谷”。
——美丽蓝带:核心建设面积约50平方公里。以南昌东北部都阳湖滨湖地区为主体,以南矶山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鲤鱼洲管理处(原五星垦殖场)为核心平台,形成以湿地保护与现代农业开发为主攻方向的“蓝色”滨湖发展带。
创新水文化 提升产业绿色价值
以“水都”“绿谷”“蓝带”为主战场,南昌市聚力制度创新,探索新时代下水文化治理新模式。刘兵表示,新时代下的南昌水文化要深入挖掘底蕴,树立护水、活水、亲水的水城交融发展理念。“在城市尺度上,我们紧密结合赣江、抚河、潦河、清丰山溪流域水系规划,充分协调城水关系及人水关系,处理好水系布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刘兵介绍,结合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南昌市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制管理机制,创新水环境综合治理观念,采取“政府购买服务+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的操作理念,推行市场化水污染治理和修复模式,注重水生态治理与景观打造相结合。
山绿了,水清了,河湖水系生态系统与周边建设及相应人文环境融为一体,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象。景观背后,以绿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价值也得到提升。“正如之前提到的梅岭生态屏障、‘绿谷’现代农业与秀美乡村示范带建设,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保护红线、污染物排放底线、空间开发控制线和发展方式引导线为主要内容的‘四线’管理模式,编制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促进错位发展。”刘兵强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双向融合,需要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在探索生态价值转换实践上定位“战略支点”。
目前,南昌市正加快完善溪霞、石鼻两个现代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推进安义古村、南昌菜园、湾里太平九龙溪等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田园综合体。2020年前,重点推动湾里区太平镇田园综合体、红泮旅游公路示范带景观提升、南昌绿谷沿线林相改造工程,以“滨湖都市”为核心,南昌市正与上游的国家试点赣州市形成上下呼应的系统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