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水平 推动“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 公欣 苟俊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科技园。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苟俊

    如果说“一带一路”倡议是精谨细腻的“工笔画”,那么产业园区建设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日前于陕西西安召开的2019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发展论坛暨“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大会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陈建安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推动中国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要平台,顺应了中国企业与东道国的共同需求,为促进产业聚集、降低经营风险、推动东道国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载体作用。而境内的产业园区,则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境内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验和管理模式正作为中国品牌逐渐走向世界,中国境内外产业园区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成果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中国已经与24个沿线国家按照市场化模式,共建82家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超过300亿美元,入区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像中白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国印尼综合产业园区青山园区、中柬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国埃及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等一批合作效果好,辐射效应大的园区,已经成为各国开展合作的热土,更成为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的新平台。
    在陈建安看来,中国园区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其不同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更加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在一个还没有完善市场的地区,通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投资和政策环境的营造,吸引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这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境内的产业园区作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区域增长的重要载体,被称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值得一提的是,西安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相对于其他产业园区而言,距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近,是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关节点。据了解,欧亚经济综合园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会展、金融、旅游、文化创意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园区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导协同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落地,促进园区服务业向高端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提质升级,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生产流通运用和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蓬勃发展,沿线国家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的认可度和支持度明显增强。”在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采访中,来自欧亚经济综合园区的多个企业代表如此感慨。
    会上,对于园区的发展,专家们纷纷给出各自的建议。陈建安坦言,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国家是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分布的重点地区,但是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与我国经贸合作的基础也十分不平衡,有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的法律法规和金融体系不够健全、有的则在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目前我国建设的这些境外经贸园区普遍缺乏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语言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人才,园区管理团队也普遍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商业规则、文化差异等了解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开发区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指出,“我们也要看到,包括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内的各类产业园区,在产业布局,企业融资,服务保障,生态环保,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不少,因此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综合经济效益、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表示,发挥好各类园区的特色,需要区分不同园区的功能定位,合理规划产业分工布局,推动形成内在有机联系,合理配置要素流动、公共资源共享,生成协同互补的契合式发展格局。“以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为例,对外要放开市场准入,对内要打破地区封锁,通过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既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海外其他地区的各类要素资源进入,又吸引和聚集国内其他地区的要素资源向西安、向欧亚经济园区流动。”

愿景与机遇

    实际上,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民间促进的立体推动格局。
    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建设?与会专家表示,要通过“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实现国内外园区的双向互通,促进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合作,实现政策互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促进门户经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真正做到开放合作、共建共赢。
    “通过统筹推进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运行有效、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协调机制,形成不同经济体之间经济功能互补,生产流动消费服务功能互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契合发展的园区发展体系。”韩永文强调。
    产业园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创新一直是园区的发展灵魂。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副司长赵新勇表示,要加强制度结构性安排,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同时,要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中方中资企业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持续开展项目环境影响和环境风险评估,切实做到企业经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营商环境关系到投资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与市场活跃程度,关系到经济要素的流动性与资源聚合程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长性与创新活跃程度。韩永文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都应该立足于地区的实际,借鉴学习、自我创新,坚持不断地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建议包括:首先,要重视强化法制环境,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其次,要重视健全信用制度,通过健全和完善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奖惩约束机制,推动保障市场活动诚实守信,经济运行循规有序;再次,要重视健全完善营商服务链条,加强营商链条服务网络建设,形成前后端生产环节和相关服务体系无缝连接配套的良好环境等。
“企业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实践者、探索者和受益者,发挥着主体作用,”陈建安表示,各国企业可以有效发挥在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贸易投资、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赢得长远发展。
    此外,会上也有相关受访专家就不同领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主要有:企业应该炼好内功,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应加快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应强化质量品牌意识,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应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联盟的作用,促进我国“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质量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