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 荆楚大地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作者: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 程用文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 程用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殷殷嘱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工作谋划立足于早、工作推进着眼于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荆楚大地正在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扩容提质夯实高质量发展底盘 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经济总量持续扩大。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2016年连续跨越2万亿元、3万亿元两大关口,2018年达到39366.55亿元,再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8572.33元,增长到2018年的66616元,突破10000美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方面,湖北省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12.850.336.9调整到2018年的9.043.447.6,实现了“三二一”型的历史性转变。需求结构方面,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从2012年的34.8%提高到2017年的57.4%,共提高了22.6个百分点。区域结构方面,“一主两副多极”格局加快形成,2018年,武汉GDP总量达到1.48万亿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4位,宜昌、襄阳分别达到4064.18亿元和4309.79亿元。全省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5%提高到2018年的60.3%。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20840元增长到2018年的34455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7852元增长到2018年的14978元,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3.83%降至2018年的2.55%。2018年末,全省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601.3万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改革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含新量进一步提升

    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台《湖北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总体方案》及5个专项行动方案,钢铁、煤炭去产能三年目标一年完成,连续出台四轮降成本方案。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出台并贯彻落实新旧动能转换和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意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编制发布汽车、先进装备、新材料、康养4个产业链发展招商指南,设立9支专项产业基金。出台支持民营经济20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3550+100”改革成效明显。
    坚持向创新要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狠抓“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湖北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先后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十一条”等政策文件,深入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千名创新人才计划”“万名创业人才计划”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等,武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北创新型试点省份先后获批设立。近年来,获国家科技奖励数量、获国家科技经费额等重要创新指标均稳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2012年的1545家增至2018年的6597家,全省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7%增至2018年的2.09%。
    坚持向开放要潜力。湖北省围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目标,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成功举办中国中部国际产能合作论坛、“重点上市公司走进湖北”等活动。制订出台湖北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工作意见,中欧(武汉)班列运量居全国前三位。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2017年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共有国家批准的开放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5个以及特殊商品进境指定口岸15个。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319.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528亿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由2012年的56.66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119亿美元。截至2019年8月底,来鄂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98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96家。

生态优先提亮高质量发展颜值 含绿量进一步提升

    抓好生态修复硬任务。湖北省坚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长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共抓大保护”中突出问题、化工污染、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等专项整治行动,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十大标志性战役,出台实施《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等法规和《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等规范性文件,把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作为最严格的“刚性门槛”,将全省约23.89%的面积纳入红线范围进行保护。
    用好绿色发展辩证法。始终坚持正确把握“五大关系”,用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辩证法”,既让污染源为长江大保护让路,又为企业发展找出路。实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制定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一批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全省沿长江、汉江、清江1公里范围内不再布局重化工及造纸项目,超过1公里的沿江在建项目暂停建设,重新论证或限期整改。对需要整改的企业不是简单“一关了之”,而是高标准建设化工园区,实施化工企业搬迁入园,引导支持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组织编制《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设立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核准基金规模超千亿元,重点支持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夯实绿色产业发展底盘。
    建好长效机制强支撑。湖北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着力建立健全长江大保护的长效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责任制,形成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省4230条河流、755个湖泊实现了河(湖)长全覆盖。牵头推进长江中游赣、鄂、湘三省省际协商合作,共同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共同发布长江中游湖泊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宣言,谋划实施了一批跨区域生态治理工程项目。2012年以来全省单位GDP能耗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
    (相关报道详见5~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