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前店后厂”产销平台 珠海助力稻城“脱贫奔康”

作者: 消费扶贫稿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提供,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程晖、王乐如编辑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4〕41号)要求,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广东省安排8个市对口支援甘孜州18个县(市),其中珠海市对口支援甘孜州稻城县、理塘县。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珠海、稻城认真落实两地联席会议上达成的共识,进一步加大产业援藏和消费扶贫力度,积极探索如何发挥高原藏区的产品和东部沿海的市场优势,促进甘孜州高原农牧产品进入珠海及港澳市场销售,推动珠海消费市场与甘孜产品资源实现产销有效对接,促进当地农牧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共奔小康。

共享理念破题
探索“前店后厂”扶贫新路径

    2015年10月17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以及中国光彩会发起“万企帮万村”行动以来,带动了许多贫困户增收脱贫。但在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中也显示出部分企业由于自身局限性而遇到的瓶颈:如“一村”所种养的农牧产品品种有限,数量稀少,“一企”所形成的消费需求也相对有限,不仅成本开支大,扶贫效率低,而且前期部分地区采取“以购代捐”形式开展,属于短期“输血”帮扶,缺乏内生的发展动力、缺少长期的市场支持,容易养成“等靠要”心理。同时,任务式帮扶,缺乏正确产品和市场引导,导致不可持续发展,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假如打破目前“一对一”帮扶模式,借鉴共享经济发展理念,将在珠海的“百企”角色整合“抱团”成一个平台,形成前方强大的消费市场合力;再打造一个平台对接甘孜州稻城县、理塘县的“百村”,通过平台来整合贫困户种养的农牧产品资源,集中采购销售,形成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后方产品供应基地。这种平台化的“前店后厂”运作模式,效果会不会更好?经过珠海市委农办、广东援川前方工作组的共同谋划和努力,一个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市场与产品资源优势,以珠海市对口支援甘孜州稻城县为纽带依托,采取两地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共建两地“产”“销”平台的消费扶贫模式就此诞生。
    一是在东部打造作为“前店”的“消费”平台和网络。在珠海市落地建设对口支援甘孜州藏区文化体验园,充分开发东部广大消费群体对高原优质农牧产品的需求,将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消费群体、市场抱团整合到一个大的“扶贫消费平台”供给,形成东部前方强大的扶贫消费市场和消费门店,构建扶贫消费网络,助力满足东部老百姓对高品质生活产品追求的愿望。
    二是在稻城打造作为“后厂”的“产品”平台和基地。“后厂”即在稻城落地的农特产品产业园,利用西部特有的优质高原农牧产品资源,将西部甘孜州南部稻城附近乡村农户、农牧基地的农牧产品、藏草药等整合到一个大的“扶贫产品平台”归集,形成品种多样、物美价廉的后方产品供应基地。同时,根据“消费”平台的需求,开展产业拓展,推动订单生产、定制服务、企业基地结对等业务,助力西部农牧民进行科学生产和有效生产。
    三是利用东西两大平台综合资源优势拓展新业务。在“两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万企+万村共享共建”的模式中,充分发挥东西部两地资源与市场优势,不断推进珠海和稻城两地园区平台建设。通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打通东西部物流障碍,将“前店”“后厂”串联起来,并依托稻城亚丁景区的旅游资源和附加开发资源,围绕高原农牧产品这一主线,布局“全域旅游+农业”“高端消费+基地”“互联网+平台”等业务,以市场需求倒逼产业发展,带动稻城致富奔小康。

“两园”落地攻坚
力拓藏区产品“供”“销”渠道

    2018年11月5日,作为“前店”的珠海对口支援甘孜州藏区文化体验园正式开业。项目定位为“甘孜州会客厅”,是集甘孜州特优高原农牧产品展示展销、特色藏族文化输出展示、高原产品种养殖试验、产业贸易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援藏扶贫平台,拥有产品展示展销、藏式餐饮体验、两地文化交流等多项功能。
    一是聚集产品优势。通过整合抱团、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已开发“稻城印象”系列特色旅游商品和“稻城味道”系列特色餐饮,推动旅游与农牧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拓宽销售渠道。园区通过珠海农博会等平台,与多家珠海企业签订供销协议,一批批高原绿色无公害农牧产品定期走进珠海,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提升珠海市民的消费品质。三是增收效益明显。园区开业至今,牦牛肉、藏香猪、青稞、松茸、贝母、虫草等高原特产得到广泛认可,深受珠海市民的喜爱,累计销售甘孜州农牧产品420余万元,2019年与稻城县签约采购700万元,带动桑堆、傍河等14个乡镇1263户农牧民受益。
    2019年3月19日,作为“后厂”的甘孜州粤孜园高原农牧产品产业园注册落地。园区定位为“产业链条驱动”,是集农牧产品交易、初步加工、展示展销、冷链物流、旅游服务、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一是打通供应链条。整合稻城县14个乡镇121个村的农牧产品资源,以乡镇为单位形成各自的展示窗口和生产车间,从产品的加工开始,往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延伸。二是提升供给水平。聚焦“前店”消费平台的需求,落实桑堆镇牦牛养殖、赤土乡养猪基地建设等3个项目,完善“后厂”供应链,推动订单生产、定制服务、企业基地结对等业务,助力西部农牧民对农牧产品的科学生产和有效生产。三是发展乡村旅游。稻城亚丁景区作为“蓝色星球最后一片净土”和“香格里拉之魂”,是国内闻名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丰富。近期,德维公司正与多家旅游企业接触磋商,积极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围绕高原农牧产品这一主线,全面布局“全域旅游+农业”等业务,依托藏区自然生态、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禀赋,大力促进“后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政府搭台“造血”
破除政策、资金、物流、人才瓶颈

    “脱贫脱钩、脱贫返贫”是扶贫工作的老大难问题。为切实防范贫困户返贫,做到“脱贫不脱钩,致富不返贫”,珠海市和稻城县紧紧围绕政策、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实施“造血”扶贫,拒绝产业脱实向虚,避免脱贫户返贫。
    持续引“资”强投入。根据中央、省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的相关文件精神,两地政府共同出台政策,持续加大投入,鼓励两地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飞地经济”,促进资源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积极作用。其中,广东省援川工作组通过甘孜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广东省对口支援甘孜州产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稻城县人民政府出台《稻城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系列文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大力鼓励广东企业到甘孜投资创业,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已引进企业1家,洽谈企业3家,引资2亿元。
    持续引“力”拓产销。为鼓励更多民营资本参与到对口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广东省援川工作组和珠海市、稻城县两地政府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两地政府多次召开协调会,简化审批手续,理顺园区开办中的制度障碍;指定相关负责人配合企业投资注册,协调相关乡镇合作社、农户直接与企业洽谈产品收购事宜,助力两地项目顺利落地建设和正常运营;制定严格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引导投资企业专注脱贫事业,全心全意振兴当地产业。
    持续引“流”降成本。西部农牧产品虽然具备绿色原生态、物美价廉等突出优势,但产品分散、交通不顺、物流成本高,若分散收集再运往东部,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和生存能力。广东省援川前方工作组、珠海市政府通过抓住冷链物流这个产品流通的关键点,将“前店”“后厂”串联起来,打通两地物流障碍,减轻企业运营成本。2018年,广东省援川工作组、珠海市政府通过注资稻城、理塘国资公司配套两地园区冷链物流资金达640万元,切实有效地帮助企业打通两地园区的连接障碍。
    持续引“智”拒返贫。珠海市自筹智力帮扶资金200多万元,针对稻城县党政领导和乡镇领导干部,举办两期管理能力提升班,2019年安排4名优秀党政干部、6名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到珠海挂职锻炼学习,提升干部扶贫工作能力;2018年协助县人社局针对基层一线生产、服务人员,举办12期职业劳动技能提升培训班;依托珠海“前店后厂”多元化发展,鼓励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送知识、送技术,激发群众奔小康的积极性,提升群众增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