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依托多样的资源,西部各地区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大开发之路。
今年1月,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拍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月球背面图片。拍摄这张照片的相机,就是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研制的。在产业技术创新方面,陕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138家。
在“多彩云南”,仅昆明市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就突破2000亿元,增长35.5%。
自2013年起,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充分发挥其所独具的生态优势和能源优势,打造“大数据产业圈”,不仅启动了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还涌现了数个第一:全球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我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数据集聚共享开放的统一云平台、我国大数据安全保护层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等等。
“上天入地”的交通引领西部走向开放前沿
2018年9月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有95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投资签约额7883亿元。时间回溯到2000年,在当年5月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仅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参展,投资签约额137亿元。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西部地区实现外贸额3683.28亿美元,今年1~8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8%,西部地区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着力点。
“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交通体系下,“那遥远的地方”早已与世界紧密相连。以铁路为例,2006年7月,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今年,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率先突破2100列。2018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公里以上,其中西部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达5.3万公里,占全国铁路总里程的40.4%。在航运方面,处在“陆海新通道”联运节点的广西钦州港,2018年跨入亿吨大港行列,今年上半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箱,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目的地已扩展至全球六大洲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个港口。
而在“不沿边、不靠海”的陕西,凭借与八个省区市为邻的地理位置,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已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窗口和前沿。今年1~7月份,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数量达1073列,串联起了丝路沿线的44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4465万人次,国际旅客增速和航空货邮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位。便利的交通使得陕西的身影越来越活跃,陕西省商务厅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陕西省实际利用外资5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5.36%。
2017年发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指出,西部地区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也是我国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是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
与快速发展的东部相比,西部的潜力的确尚待挖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崔波表示,应促进当地优势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增强西部地区自我造血能力和发展活力,缩小西部与东部发展差距。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西部开发开放新的政策措施;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为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