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鸾展翅翱翔宇 高铁圆梦耀江淮

——江苏淮安高铁商务区规划建设亮点纷呈

作者: 袁雪飞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袁雪飞

    江苏淮安,比邻中国最具发展前景的长江经济带,与最发达、最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近在咫尺。长期以来,因高铁“邻而不接”,淮安区位优势一直未能转化为发展胜势。而2019年底,淮安即将迎来高铁动车贯通的新时代:交汇于淮安东站、贯穿苏北沿海和腹地的徐宿淮盐高铁与连淮扬镇高铁,2019年12月底,连镇高铁的董集至淮安段将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与高铁建设同步,淮安高铁商务区建设也临近尾声——淮安东站高铁站房拔地而起,淮安市快速路“双环九射一联”规划中的“一联”巍巍耸立……而回首一年左右的实际施工期,为了淮安人民的高铁梦想变为现实,淮安高铁商务区建设者们与质量较真,与困难较劲,与时间赛跑,每一天都是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都在演绎关于“高铁精神”的精彩故事。
    ——戮力同心绘蓝图,这是“众力并则万钧举”的故事。
    2016年1月,为策应高铁建设和综合交通枢纽打造,淮安市委市政府举旗定向,区划成立淮安高铁商务区。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担任高铁商务区项目长,定期研究会办枢纽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者们深入研究挖掘片区历史和文化特性,邀请多家国内外设计机构设计,组织专家反复评审论证,最终形成一系列规划成果研究——按照“全国高铁客运新枢纽、高铁经济新高地、中心城市新平台、城乡一体新片区”战略定位,在区域空间布局上明确一轴、一带、三点、六区的空间结构;在城市形象上明确“中明度、低彩度”和“淡雅、明快”的总体基调;在产业定位上确定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创智服务三大优先型产业;在开发时序上明确由东向西先产业后居住的渐次开发顺序,力求将高铁商务区从相对单纯的对外交通集散地,转变为承载城市公共交通和商务等更多功能的综合服务区。
    ——克难攻坚扛使命,这是“千古风流有担当”的故事。
    事不避难、担当作为,是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者们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作为高铁商务区项目的建设主体,高新控股公司成立之初仅有20多人,借用浦马村一个两层民居开始办公。面对人少事多、办公条件差的现状,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者们没有等靠要,没有吐苦水,而是尽心尽责干事,机构不全就实行扁平化管理,一竿子插到底;人手不足就用好用活每一个干部员工,充分发挥潜能,一岗多能,一兵多职。
    征迁安置素有“天下第一难”,文旅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征迁责任主体,举全区之力,组织22个工作小组,坚持依法拆迁、阳光拆迁,同时主动申请司法部门全程介入,所有拆迁方案都请法律顾问把关,所有拆迁补偿协议房屋类型都张贴上墙,让老百姓拆得明白,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1625户约53.8万平方米的征地拆迁及35户约13万平方米的企业搬迁工作,预征地达8000亩,为核心区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抢得先机,赢得时间和群众信任支持。
    ——分秒必争勤奉公,这是“只争朝夕”的故事。
    发展只争朝夕,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者们视时间为生命,掰着手指头珍惜每分每秒干事创业。据统计,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20个,依法依规开展各类招标128项,建成城市道路23条,总里程35公里,主干路网基本建成并闭合链接;累计完成滨水休闲区景观绿化50万平方米,以惊人的建设规模和效率创造了“淮安高铁速度”。
    ——能干善干成大事,这是“巧干捕雄狮”的故事。
    民间有句俗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说的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方法。高铁商务区项目建设者们不仅苦干实干还讲究善谋善为,如大力发展“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新工艺,所有在建公园及道路均体现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打造淮安市首个绿色发展示范区;率先利用BIM技术在高铁东站枢纽建设中进行建模,有效节约近半工期;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资源联享、工作联建、品牌联创”为主线,抓住众多央企在淮建设契机,与中铁四局、中铁建工、中铁十五局等建成党建同盟,增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等。
    从荒芜之地,到拔地而起,再到玉树临风,高铁商务区变化日新月异,体现的是“淮安高铁速度”,展示的是“淮安高铁精神”,续写好淮安崛起江淮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