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

作者: 崔国玺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崔国玺

    近日,畜牧业基础良好的沈阳市康平县小城子镇落地一个项目,当地政府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建成后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实现村集体资产增值,项目产生的资产性收益还可覆盖全县贫困村、贫困户。仅靠这一个项目,康平县已脱贫人口就可年人均增收400元左右。
    今年沈阳市牢牢锁定脱贫攻坚主要任务,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紧抓产业扶贫这一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全面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围绕继续巩固扶持已脱贫人口16851人和60个省级贫困村,沈阳市将工作任务逐项细化,着眼长远发展、着眼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按照政府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原则,用能人、引技术、招项目、育品牌,加大力度发展乡村产业。截至目前,沈阳市新民市农业设施冷棚等20余个产业扶贫项目已经实施,“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成效已经显现。
    沈阳市还借鉴外地经验,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飞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引导龙头企业与县区对接,用“飞地”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日前,康平县、法库县、新民市和辽中区分别与牧原公司、山山伟业、新望科技和嘉品肉业公司四家企业签约,建立“飞地”扶贫专区,今年计划总投资1.04亿元。该合作模式中,政府将利用扶贫资金集中建设规模养殖、加工等设施,通过委托企业经营、建立合作机制,每年收取资产性固定收益。据测算,不仅康平县等四县(市)区贫困村、贫困户每年可获得资产性收益800万元以上,沈阳全市1.6万多名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增收475元。
    这种变“输血”为“造血”、变“开发式”为“参与式”的模式,既增强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提高了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据悉,沈阳市项目库入库产业扶贫储备项目500余个,今年计划落实资产收益类项目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