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粮食危机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经验”受欢迎

作者: 荆文娜
春耕时节,农民在地里播种。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荆文娜

    “米面油还是买点家里备着吧,以防万一”“去超市购物结账时,看到买米买面的大爷大妈已经排起了长龙”……前段时间,受疫情影响,部分国家暂停部分粮食出口,这一消息引发部分消费者对粮食供应的担忧,由此出现了一阵子“囤粮忙”的现象。
    持续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断挑战着全球秩序的构建,影响到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和多边经济贸易的发展,甚至有人担心会引发粮食危机。政府应如何在疫情防控与家庭粮食安全及营养保障之间取得平衡?各国为保护国内粮食资源充足而采取的以邻为壑的应对会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怎样的影响?多边贸易体系在这其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政策性粮食库存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

    针对前段时间多国暂停粮食出口的现象,民众有个普遍疑问:这对中国粮食供给有影响吗?粮食够不够吃?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5月14日通报称,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质量总体良好,数量可满足全国居民一年以上正常消费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执法督查局局长钟海涛介绍,历时近1年的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数量和质量大清查结果表明,全国政策性粮食库存账实基本相符,质量总体良好,储存较为安全,结构布局逐步改善。
    据了解,我国政策性粮食库存主要有政府储备和其他政策性粮食库存等,政府储备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从品种上看,稻谷、小麦等口粮品种占比约七成,有利于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大米、面粉等成品粮库存占比不断提高,应急保供能力得到有效保障;粮食主销区库存占比有所提高,库存布局逐步改善。
    此外,针对今年夏粮收购,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初步分析,夏粮收购将继续呈现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同步开展的良好局面。秦玉云表示,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预计小麦收购量1400亿斤左右、早籼稻200亿斤左右、油菜籽240万吨左右。

应警惕全球范围内供应链中断导致的粮食供应下降

    尽管中国粮食供应基本安全,但在疫情全球化蔓延趋势下,不少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正在经历着严峻考验。在5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疫情之下的粮食危机”研讨会中,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Johan Swinnen表示,受此次疫情影响,全球约有1.5亿人将陷入赤贫状态,其中8000万人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另有4000万人位于南亚地区。Johan Swinnen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食品安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疫情导致陷入经济危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下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粮食供应链中断导致粮食的全球供应能力大幅下降。
    与会专家认为,疫情除了影响食品供应链外,还可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以及加剧部分地区营养不良的问题。在发达国家,农业部门需要大量短期季节工完成必要的低技能劳动。据国际移民组织(IOM)驻华代表柯吉佩(Giseppe Crocetti)在研讨会上透露的数据,仅在德国就有28万名季节工的缺口,意大利和法国分别短缺25万人和20万人。这对于农产品生产环节非常不利,有可能带来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由于食品供应不足引发价格上升,低收入人群的营养不良问题将趋于严峻。
    事实上,公众对粮食问题的担忧并非因今年疫情特有,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近几年粮食安全问题在全球关注度正在提高。2019年底,印度出现了严重旱灾,导致洋葱播种面积减产,这种印度最常见的蔬菜价格猛涨10倍以上,并成为市场交易的硬通货。2019年和2020年非洲东部和南亚的蝗灾已导致大量粮食减产。
    由此,与会专家分析,疫情目前还只是加剧了粮食供应问题,但是否会由此演化成一场危机,还需看后续疫情的发展,以及各方在防治疫情扩散和恢复经济发展等方面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
    
中国经验获认可,粮食生产应去中心化

    研讨会上,部分专家认为,疫情冲击下,全球各方对粮食问题尚未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反应,主要表现在缺少国际合作上。与会的亚投行副行长兼秘书长艾德明爵士(Sir Danny Alexander)表示,亚投行已向南亚一些国家发放贷款,并着手从长远考虑对粮食生产和粮食供应进行投资。亚投行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正在进行相关合作,为粮食生产加工和流通的大环境注入必要的资金。参加研讨会的联合利华研发执行副总裁Carla Hilhorst表示,联合利华本身也试图在产品和营销上做出一些调整,以便适应疫情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组织与企业界还缺乏密切联系,导致无法将长远的投资与短期的粮食供应等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在处理疫情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中表现出了创新、独特且有效的优势。令各界比较认可的两大举措包括,一是中国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物流系统的畅通保障了供应链稳定,可持续不断地向“毛细血管”末端提供足够有效的产品;另外是中国的电商政策,依托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农产品能够通过电商销售,实现点到点的输送,避开了大量中间环节。
    针对全球粮食交易和运输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未来各国可针对粮食产品降低进口关税;针对可能出现粮食供应不足的国家进行债务减免;设立国际粮食合作平台,进行数据分享并作出相关援助决策。
    无论是中国经验还是各种应对措施,其目的均为增加粮食供应链的弹性,避免全球因粮食分配不足而出现饥荒等问题。与会专家建议,应推动粮食生产的去中心化并提升自给能力。去中心化即在粮食问题上不能过度依赖少数几个国家,应使粮食来源多样化。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席教授、IFPRI原所长樊胜根在发言中表示:“我们不仅要关注供应链的弹性,也要关注包容性,要保证投资优先,实现机构互通和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