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然委员:京津冀医疗一体化 应扩大互认互通医院“朋友圈”

作者: 荆文娜 王敏
江浩然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荆文娜  王敏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既需要着眼全局的顶层设计规划,也需要从基层入手,推进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资源的一体化配置,缩小公共服务间差距,有效促进三地协同发展。
    目前,京津冀三地已初步形成政府部门牵头,医院间通过科研协作、人才交流、人才培养等方式互动联系的模式,构建跨省就医“医联体”。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整体规划下,京津冀三地继续推动医保互认,实现异地就医实时结算,为医疗一体化的进一步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由于三地间医疗资源分布较为悬殊,且受传统就医模式的影响,仍存在“大医院拥堵不堪,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江浩然表示,一方面是由于未能将“首诊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复诊回社区”的理念有效推广;另一方面,基层医院医疗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病患对其信心不足。
    另外,江浩然强调,京津冀三地间资源不均衡,科研合作、人才交流仍显不足。尽管京津冀三地医疗资源间已实现互联互通,扩大了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覆盖范围,北京、天津等大医院也在河北省实现了开设分院、异地就诊等措施,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区域看病难、直接看的问题。当地也未能通过制度、措施等有效途径解决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建设问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和质量仍存在明显差距,影响了京津冀医疗一体化的推进进程。
    江浩然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加强政府主导,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针对现有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发挥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及基层医院特点,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上下联动、合理分流的分诊体系,为公众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
    另外,还应加强跨区域医疗合作,拓展医疗渠道。充分发挥京津两地的医疗人才优势,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强医疗人员在区域间流动,适当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专家医师下基层指导基层人员就诊。与此同时,优化信息共享,完善转诊机制,推动医疗服务平台建设。三地首诊医院如遇疑难病症,可及时上传信息到更高级别医院,合理高效转诊转院,既能方便百姓看病,又能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避免大医院超负荷工作及基层医院接诊不足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利用价格杠杆,有序引导就医平衡。
    除此之外,江浩然还建议持续推进医保互认和实时联网结算,实现京津冀三地全覆盖。三地卫生机构需进一步加强沟通协作,在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医保异地结算等方面明确规则,同时扩大接诊三地患者的医院“朋友圈”,尽早实现医疗机构住院和门诊互认互通、实时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