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邱爱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浦作为“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肩负着助推上海城市能级提升和服务辐射长三角的重要使命。该如何迎接机遇与挑战,做好一体化“大文章”?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表示,“黄浦将更好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强化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协同功能,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旅文联动、时尚产业‘四个一体化’,积极助力上海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努力成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三角、引领长三角、展示长三角的重要窗口平台。”
前不久印发实施的《黄浦区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把黄浦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行动方案》以3年为周期滚动实施,并根据形势要求及区情实际不断调整完善。经过首轮3年努力,到2022年,通过要素的集聚整合和资源的互通互融,黄浦服务长三角的功能及辐射长三角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初步实现长三角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旅文联动、时尚产业“四个一体化”,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努力打造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央活动区发展标杆,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
“金融+科创”迸发强劲动力
长三角地区既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也是科创中心,科创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近年来,资本市场、金融机构正加速改革,以更好适应服务科创企业的要求。
2020年,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同时,作为逾四成科创板申报及上市企业的来源地,长三角“科创基因”明显,产业基础雄厚、要素完备。金融与科创深度融合,无疑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引擎”。
据介绍,黄浦区联合中金资本发起设立了长三角科创发展基金,基金预计规模100亿~200亿元,是以有限合伙企业为组织形式的股权投资基金,将重点投资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天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基金将优先考虑可落地项目,将服务于长三角区域科创生态链、科创成果转化体系的构建,探索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新模式,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持续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做好高质量和一体化的大文章。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功能区,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是黄浦义不容辞的光荣责任。”黄浦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黄浦将抓住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市场集聚、金融专业服务业发达、金融生态配套完善等优势,增强金融服务科创企业的能力,不断扩大辐射半径,强化与长三角兄弟城市的功能联动,更好地发挥枢纽门户作用。
不只是百亿级的科创基金,围绕创新资源的产出,黄浦还将发力打造一系列科创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支持上海票据交易所在长三角地区推广“贴现通”等业务,促进票据支付和融资功能的发挥,服务更多民营、小微企业。
——支持蚂蚁金服加大对长三角数字经济、公共服务、金融科技及产业链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投资力度,推进支持长三角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票务结算,推进长三角司法链合作等重点合作项目,助力科技赋能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支持金融机构适应新趋势、把握新机遇,通过优化服务体系、产品体系,全力支持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充分发挥汇添富基金“长三角一体化ETF”等金融创新的作用,为长三角区域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
“黄浦区立足利用区域金融业集聚的优势,加快布局长三角金融产业。先后与江苏省无锡市、南通市签署信用合作备忘录,推动异地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建立信用报告互认、守信失信名单共享、跨区域信用联合奖惩、跨区域信用宣传等合作机制。”该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黄浦区将依托产业优势和投资平台功能,不断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配置资源能力,努力打造最优综合营商环境,加快构建长三角区域科创生态链及科创成果转化体系,为大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全面、更周到、更贴心的服务保障,支持基金做大做强。同时,黄浦区也希望借助这一平台,通过资本层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全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科创企业,持续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为推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错位发展直面机遇与挑战
“上海要有更高的站位和定位,勇担更大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功能作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上海市主要同志强调要牢牢把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与苏浙皖三省深化分工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把各自优势变为区域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的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上海既要努力拉长长板,更要积极贡献长板,为其他地区发展赋能提速,解答好“1+3>4”这道题。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杲云表示,黄浦作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区,要积极参与长三角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作合作,通过提升资本要素辐射力,提升创新资源活跃度,提升产业资源协同度,推动长三角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组建CBD发展联盟,更好地促进区域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在长三角区域,药企数量众多,对他们而言,上海中心城区丰沃的医疗服务及医药科研资源极具吸引力。
不久前,黄浦区制定出台的《黄浦区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行动方案(2020-2022)》明确,将优化区域创新共建共享机制,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制定和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构建长三角产业创新联盟。
近年来,黄浦区政府携手瑞金医院,在思南地区打造一个全新的创新产业园区——广慈-思南国家转化医学创新产业园区。定位于建成国内最高、亚洲领先、世界一流的医疗健康领域“新硅谷”,坚持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以转化医学的理念,解决医学创新“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四个标杆区”,即医学转化研究试验区、国际前沿医疗先行区、医学创新发展引领区和生物医疗产业集聚区。
到2025年,该园区力争实现“三个1000”目标:引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12家医院完成1000项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临床研究;集合上海交通大学及相关学院培养1000名生物医药产业专业人才;黄浦区集聚1000亿元产值的医疗健康企业。
此外,黄浦区和浙江省新昌县签订了《养老服务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将加强协作协商、发展养老产业、畅通民间交流、倡导异地养老、促进教育培训等,探索养老服务领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该协议明确将发展养老产业,对拟落地的优质养老项目提供土地资源支持,并落实税费等优惠政策;推动异地养老的老人可享受户籍所在地的各类养老服务补贴和长期护理保险等待遇,并能方便快捷结算。此外,依托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培育专业化养老从业人员市场,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推进标准互认。
《行动方案》还明确:将探索跨区域养老服务协作机制,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和长护险异地结算试点。以长三角一包结算一体化为例,区医保局积极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长三角一体化门诊结算,让长三角地区患者在共享医疗资源的同时,能实实在在减轻经济负担和奔波之苦,去年前三季度,全区服务三省病人22883人次,直接结算门诊医保费用近674万元。
“黄浦区围绕‘共享共建’这一关键词,加快社会民生领域各方面合作。”黄浦区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今年4月,上海老字号邵万生与江苏泰兴市江源食品合作,共投资3000万元,预计年内建成1.58万平方米厂房和四条生产线,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以完整产业链促成沪苏经济合作,并服务好百姓的菜篮子。
与此同时,黄浦区还主动站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层面,致力发挥演艺大世界辐射力,打造演艺资源交易共享平台。去年12月,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大世界演艺资源交易平台正式启用,并举办首场线下商务演艺资源采购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城市的企业和商会参加,打破区域限制,实现跨省文化采购。除打造演艺资源平台外,黄浦进一步扩大演艺作品输出效应,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布局,鼓励在演艺大世界获得首演成功的剧目开展长三角地区巡演,上海大剧院的《德龄与慈禧》、中国大戏院推出的《威尼斯商人》等优秀剧目吸引了大批长三角地区观众专程来沪观看;上海大剧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优秀剧目走出演艺大世界,在长三角多地展开巡演。


